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汉商法规范了商业活动,就其实质而言,商法服从和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商法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贬低商人地位,以期达到“驱民还田”的目的,通过征末业税,轻田租,以巩固地主制经济。商法保证商业朝地主制经济轨道发展,土地买卖的合法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地主、农民合法商业活动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法的革命品格体现于商法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它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商法孕育于民法,而不囿于民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商法不是一个僵化的、闭合性的逻辑框架,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异议系统。商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突破了立法体例的局限,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现实中国商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商法革命品格的塑造。弘扬商法观念,建立开放的商法体系是中国商法腾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商法有形式商法和实质商法之分。商法的独立性表现在商法与民法在主体、取向、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经济法、劳动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存在着更多的区别。商法独立的相对性体现在:商法与民法同属私法;互联网使商法与民法趋于统一;现代社会不存在专门商人阶层;商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具有不可区分性;在基本追求、调整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适用于商法。我国不需要商法典:将实质商法总则归到民法典相应各篇中,将相对独立的实质商法放在民法典之外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相似文献   

4.
汉商文化是武汉商人、武汉商业的一笔巨大财富,继承与弘扬汉商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汉商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探索归纳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商法一度遭受冷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商法的地位和作用正日趋显现。时至今日,我国加入WTO在即,商法的国际统一化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复兴我国商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我国法学界,“民商合一”的论调久已有之,似乎已早成定说,这一理论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商法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徐学鹿教授所《商法总论》一书,堪称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对传统的商法理论误区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雄辩地论证了商法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商法的概念、地位和独特内涵;鲜明地指出,在我国商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商法是民法的特点别法的传统观点应予放弃,应选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切,无不对如何构筑我国经济领域的法的新框架与我国商法的复兴,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述商法部门独立地位的文献很多,但大都是采取法部门划分标准这一工具。以商法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将会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商法地位的变迁一一从绝对的独立地位到其绝对独立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法与商法之间关系的交锋与互动,地位上的此消彼涨与相互抗衡。我们将试着解释这种变迁及民法商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商法是独立法部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商法(Commercial Law)在国外出现的历史比较悠久,它是世界各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法制背景、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商法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人们对商法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商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当前我国已经迈入WTO的门槛,大力发展经济已成众望所归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商法体系,充分保证国际、国内商事交易的公平、安全、迅捷已成当务之急。从商法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并结合我国的商法实践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商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商法立法形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商法立法形式的探讨学术界主要存在“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两种代表观点。笔认为,商法是与每个国家自己的法律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法律部门,我国应以大陆法系法化为背景,结合我国特有的法律化传统,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商法立法形式的要求基础上,选择将民、商事一些共同原则和内容纳入民法典统一编定,特定的商事制度仍以单行法形式存在的有中国特色的商法立法形式。  相似文献   

9.
再论商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指出,近现代商法与民法的发展是两条线,双轨制,当商法出现时,普通的民事法还是封建法,是“商”和商法的导致了社会革命,民事革命。由历史的惯性和偶然性造成的民商法分立与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其客观要求日益相脱节。从中国的情况看,民商事的发展是同步的,商一直未能摆脱官,宗法和其他身份关系的束缚,从未发展到能够推动,引发平等民事的程度,“商”往往需由民事的进步来催化,促进,而当社会上的平等观念和制度导致民法真正形式,商法也就包含其中了。作为商法理论基础的“商主体”和“商行为”,则不可能脱离,区分于民事,相反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吕性,恰是商所赋予它的。因此,商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或业丧失殆尽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商法:理论基点与规范体系》系统分析了现代商法的理论基点与规范体系,从现代法中的民法、商法、经济法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性,以及商法自身所具有的“可综览性”语境下探讨现代商法的发展问题,在研究路径上注重商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保障,商法的出现不但可以保护商事主体的利益,而且能够全面规范商品经济的秩序,进而大力推进社会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都离不开商法的建立,然而如何确立商法的立法体例却成为我国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选择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学者们各执一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加之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笔者更倾向于选择以德、法、日为立法典范的民商法分立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也越来越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如何适用法律成为法学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难点在于:购房是否是《消法》上的消费,商品房是否是《消法》中所指的商品,如何理解并适用《消法》第49条。  相似文献   

13.
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征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显加强,都会市场呈现繁荣,以及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大等三个方面。但秦汉时期新兴的地主制经济才确立不久,加之受历史、政治诸因素的制约,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和近代的市场经济相比。  相似文献   

14.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汉代私有土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经济手段,即土地买卖;二是通过政治权力、政治手段实现的,后者是汉代封建地主阶级得到土地的主要手段。汉代土地所有权常随着政治权力的运动而发生转移;土地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但受到种种限制;且常常存在着超经济强制。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泛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一般产品都很重视售后服务,而对新闻媒介来说,鉴于新闻媒介的传媒特性和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现实情况,售后服务仍未被提上议程。媒介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出售后,应当在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媒体的社会公益原则前提下,同时遵循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操作规律,加强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8.
由于商品房认购书在法律上的性质、效力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认购书是独立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一种合同,认购书和商品房买卖合同是预约和本约的关系,认购书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双方当事人都有以最大诚信和认购书中约定的条件来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达到了古代世界法律发展的顶峰。罗马法之所以如此发达,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古代罗马商品经济的发达、自然法的理论指导、罗马法学家的作用以及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重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前辈学对两汉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多有肯定。然对其负面影响则很少谈及。事实上,商品经济对两汉世风的负面影响较为显,主要表现在:求富、逐利观念成风;社会消费趋向奢侈;传统道德观动摇和士人弃学经商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