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梳理信息弱势群体在使用短视频平台过程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识别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的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信息弱势群体与短视频内容推荐算法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模型,对信息弱势群体的算法素养展开探索性研究。[结论/发现]信息弱势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对内容推荐算法的感知主要由与算法的交互、用户兴趣点的变化、使用平台的更换、与他人的比较所触发,同时受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以及自主权意识的影响。此外,算法素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并不独立:用户对内容推荐算法逻辑的理解水平受其对算法的感知程度影响。理解内容推荐算法较深的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会保持较为批判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算法调控行为。[创新/价值]深化了短视频平台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并提炼了相关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算法生成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它的伦理研究对完善社会道德伦理标准、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回顾算法生成技术的发展,在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算法生成技术的局限性,结合道义论伦理学分析算法生成技术的价值和伦理问题。[结论/发现]算法生成技术应用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它的价值造成创作者对自身能力担忧,挑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算法时代下需要有效的治理模式。[创新/价值]结合道义论伦理学,从平等和自主权的视角出发,审视了不同创作者应用算法生成技术的伦理争辩,提出在未来算法治理中需要在社会机制上以“分配正义”为原则,在责任归属上以“责任平权”为共识,在教育培养上以“算法素养”为要求,多主体协同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引导与宣传,以共建规范、秩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基于农民数字需求,明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的构成及其内涵,对提升我国农民数字素养、开展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在数字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外主要数字素养框架,选取全球数字素养框架为母版,结合数字乡村和农民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报告及数字农民需求与特征,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并诠释其构成与内涵。[结论/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包含农民数字通用素养、农民数字安全伦理素养、农民数字交流素养、农民数字创作素养、农民数字问题解决素养5个维度,26个二级指标。[创新/价值]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提出的农民数字素养框架以及对其内涵的阐释可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数据治理是实现大数据驱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变革的基础,构建体现领域特殊性与敏感性的公共安全数据治理体系为开展科学研究与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指导。[方法/过程]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对公共安全数据治理的概念进行溯源,并剖析其发展的学科理论基础和驱动力;在此基础上解析代表性文献,梳理公共安全数据治理的解决问题、治理主体、客体、工具和目标五个关键要素的内容范畴与核心内涵,进而构建涵盖多要素、不同维度的数据治理体系逻辑框架。[结果/结论]该框架以数据流为连接点凸显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融合,统筹各关键要素并指出公共安全数据治理的关键议题包括应用情境搭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主体决策机制建设以及治理工具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算法普及应用过程中的规则化转向,使得既有的“包容性自规制”或“规制性监管”路径不能很好回应算法治理的新特征与新需求,而算法敏捷治理作为“第三条道路”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承认,但其理论内涵尚不清晰。需要从应对不确定性挑战视角出发,对算法敏捷治理做出理论界定。[研究设计/方法]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总结了人工智能类算法技术及应用不确定性在治理维度的具体表现和治理挑战,进而以深度合成算法的风险治理、犯罪风险评估算法的公平性治理、信息服务推荐算法的责任治理为案例,提炼了算法敏捷治理的机制创新。[结论/发现]指出算法治理挑战体现在共同无知、目标模糊、关系依赖三个方面,而算法敏捷治理的机制创新涵盖共同学习、同行评议、反馈迭代等不同内容。[创新/价值]建构的算法敏捷治理的理论框架可为未来技术监管理论发展和实践改革提供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构建算法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强算法素养教育和提升算法素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算法素养以及素养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构建算法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大学生群体算法素养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算法素养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算法素养在不同年级和部分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大学生在算法意识和算法社会准则上,素养能力更强且个体间差异性更小,而在算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上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技术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算法的广泛应用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与规则,也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法素养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素质能力集合被提出。作为一个新生的前沿概念,“为什么需要研究算法素养”以及“算法素养是什么”两个基础性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首先分析算法素养研究的内部、外部驱动因素,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算法素养的必要性,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研究算法素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信息素养等关联概念出发,对算法素养进行溯源,剖析其内涵特征,并进一步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将算法素养能力划分为技能层、知识层、思维层、动机层和认知层,基于SCONUL模型厘清算法素养的核心能力要素,最终构建了算法素养能力框架,从内涵剖析与能力框架两个方面回答了“算法素养是什么”的问题。在对基础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未来算法素养研究可从宏观走向微观,深度探索算法素养能力与用户行为态度等关联要素之间的关系,亦可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现对算法素养能力科学测量的基础上开展算法素养培育。图4。表2。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8.
[目的 /意义]系统性回顾和梳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关于虚假健康信息的研究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过程]首先,从信息认识论层面出发,确定虚假健康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厘清虚假健康信息内部主流信息形态;其次,通过质性分析总结归纳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影响及治理3个研究主题,并结合信息、个体主观意识、个体信息行为3个核心要素构建虚假健康信息研究的综述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框架对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展开梳理;最后,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并从概念内涵深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方法融合3方面进行展望。[结果 /结论 ]国内外虚假健康信息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虚假健康信息、个体主观意识、个体行为三大核心要素以及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影响、治理三大研究主题开展,具有跨学科、研究方法多元、研究视野开阔等特点;虚假健康信息的内部概念边界存在模糊性;研究主题尚有拓展空间,研究方法有待加强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试图从提升媒介用户素养的视角,通过新闻媒介素养的内容与概念、媒介素养养成中存在的问题、用户媒介素养提升方法路径等方面建立分析框架,研究分析提升媒介用户素养在算法偏见治理中的作用,为算法偏见治理和提高媒介用户在新闻信息获取、新闻信息运用、新闻信息判断与认知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探索如何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指导下,开展面向学生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工作。[方法/过程]通过嵌入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课程开展实证研究,从信息素养思维观念和实践能力两个层面分3个角度在时间维度和质量维度上进行评估,采集创新项目过程信息素养思维观念变化、实践能力评估及创新项目过程后个人信息素养实践能力评估数据。[结果/结论]研究显示嵌入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评估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观念转变和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元认知能力;二是评估能有效分析面向学生成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展示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算法已然成为人们获取、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幕后伙伴”。然而,算法使用的负面效应逐渐被披露,与之对应的,人们对算法的认知、了解却十分匮乏。剖析算法感知构成及其在算法交互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寻找算法感知培育方式,提升大众对技术环境变革的适应力。[方法/过程]本研究聚焦对数字环境具有极高适应力、与算法交互更加频繁的数字原住民,对29名在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发现了算法感知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结论]本研究发现当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感知由概念感知、数据感知、功能感知与风险感知构成。数字原住民通过平台选择进入算法环境,实现算法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算法感知。算法感知是其算法态度的来源,与算法态度共同作用影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管理行为。本研究明确了算法感知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此提出了算法感知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政府大数据治理规则体系构建研究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 弥补大数据发展应用背景下政府大数据治理规则体系缺失及其研究的不足。[方法/过程] 从大数据认知多维视角出发,分析大数据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活动和治理风险4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大数据规则制定需求;诊断政府大数据治理规则体系构建研究的阻碍问题及原因。以公共价值理论、数字连续性理论和多元价值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持,提出政府大数据治理规则体系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果/结论] 明晰了政府大数据治理规则体系构建的关键性要素及其关系,对构建政府大数据治理的长效规则体系提供了一种多维视角的研究思路和一个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探讨算法规则化有助于深入研究如何实现算法服务应用分级分类监管的更为细化的目标。[研究设计/方法]在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等多学科思维,多角度分析算法规则化的内涵、现实意义、理论基础和实施路径。[结论/发现]从数字经济的生产方式角度看,算法主要服务于市场要素流动,根据市场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生产性和辅助性两类,后者更加接近于某种公共基础设施。伴随平台生态的复杂化和平台主体责任不断深化,算法的规则化需求逐渐出现,并因功能与服务领域而异。算法成为规则的程度还取决于监管部门和平台企业(特别是大型平台)所处的发包治理结构。[创新/价值]将算法看成是数字经济生产方式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更加自动化地推动市场要素的生产和流动,并维护相关市场中的交易秩序;研究视角有助于推进对中国算法监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意义]旨在从算法感知的视角出发,探明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接受意愿的成因与作用机制,为解决用户与智能算法交互领域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过程]从感知公平性、感知可问责性和感知透明度3方面阐释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的算法感知内涵,基于启发式—系统式模型框架,探究不同维度的算法感知对用户接受意愿的差异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结论 ]感知公平性、感知可问责性和感知透明度可以显著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进而提升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的接受意愿,感知可问责性对隐私关注产生的负向影响最大;感知公平性和感知可问责性还可以增强用户的社会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对用户的推荐接受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为在线平台企业更好地实施跨平台信息推荐策略,以及互联网信息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推荐算法治理模式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深入探析国外数据治理内涵、要素、模型与框架等,为我国数据治理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具体的建议和更为明晰的规划。[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梳理国内外数据治理的研究现状。[结果/结论]国外数据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模型框架以及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尚且缺乏模型与框架等应用研究。结合已有研究,从数据治理的内涵、要素、模型与框架出发,分析已有数据治理模型的类型、特点、问题、挑战与机遇,提出开展数据治理活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受众如何在算法下沦落为被控制的"囚徒",并进一步延伸到霸权的视角。从主体划分和分析层级两个维度出发,将基于受众的算法霸权分析划分为个体微观层面的隐私终结、社会微观层面的权力的转移、个体宏观层面的意识塑造和社会宏观层面的秩序解体。智能媒体时代受众有处于算法霸权营造的"圆形监狱"之中的,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受众都有主体性被解构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策略的全面调查是开展OPR可行性评判、策略选择等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把握OPR发展现状,为制定OPR路径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基于OPR内涵和流程分析,对“开放性”理念进行解构,构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分析框架;基于文献调研和拓展检索,构建覆盖5类实践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基于文本标注和统计分析,对OPR策略的要素开放等级分布和模式分布进行探讨。[结论/发现]当前OPR策略呈现多样化、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但大多数实践主体仍倾向采取保守的策略,OPR策略应用视不同的资源禀赋、商业和公共属性的权衡而不同。建议从加强政策制定和规范引导、制定呼应主体定位的转型路径、探索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机制等方面优化OPR实施策略。[创新/价值]构建覆盖多元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提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理论分析框架,对多元主体的OPR策略选择进行探索分析,为把握OPR整体发展情况、OPR策略选择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以个体媒介与信息素养为基础探究企业知识创新支撑路径,为推动企业知识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具体方式。[方法/过程]首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内涵进行辨析,同时结合其整体关联性对媒介与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进行理论梳理与分析,然后以媒介与信息素养的3个维度为依据,通过相应案例分析探究企业知识创新支撑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信息需求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信息整合能力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支撑路径,其中对信息的需求意识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来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数据信息整合是完成知识创新的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个体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及相关指标内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现有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及相关内涵,为数据素养的评价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数据素养研究中对于数据素养的论述,综合其中关于数据素养的相关评价内容,结合数据素养教育的实际需求,构建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并分析相关评价指标的内涵。[结果/结论]数据素养是对信息素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对个体素养的新要求,综合国内外数据素养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数据素养评价的体系共包含数据意识、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操作、数据伦理等12个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意义]结合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研究当前国家安全情报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建设路径,为国家安全工作培养安全情报人才。[方法 /过程]根据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解析国家安全情报人才的能力维度和要素,立足国家安全战略的背景和人才能力需求,提出国家安全情报学人才培养路径。[结果 /结论 ]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视角下,国家安全情报学人才培养的能力维度包括统筹协调能力、风险的全流程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立足能力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计、实践及保障体系建设、评价及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