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是张立文先生摒弃"照着讲"的研究模式,从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际和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而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和哲学思维模式的固有原则、原理、规律和方法.它不仅实现了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实现了中国哲学建构方法的创新,是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新方法.其理论归宿是作为中国哲学新形态的和合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扩大国际社会共识、提升国际影响力,需要培养一大批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外语应该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以家乡故事、中华文化和红色故事为主题,提高学生叙事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5,(12):24-24
“接着讲”,出自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自谦之辞。冯老讲了一辈子的中国哲学,他说自已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两句话只差一个字,但是精神全异。“照着讲”是一种抱残守缺、拒绝进步的态度;“接着讲”则是一种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中,我们离不开对中国故事的不断思考、凝练、传播和言说,让全体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共产党的信任。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的基本要求。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5.
通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学校教育能够凝聚更强大的爱国力量,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学校教育面向国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主要策略包括:重视教师群体,注重思想引领;针对不同学生,变通讲述方式;挖掘抗疫案例,丰富故事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抗疫体验。学校教育面向国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主要策略包括:各类学校要贡献与分享抗疫"中国经验";对外教育要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各级学校尤其高校应深化抗疫国际合作;"后疫情时代"需注重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后疫情时代",教育更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将此次疫情抗击留下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财富"保存好、传承好和传播好。  相似文献   

6.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讲"仍然需要重视。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火候,有的放矢。"讲"在品词析句时;"讲"在多元解读有误时;"讲"在体验不到时;"讲"在对话不明时。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卡嗓子”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外语教育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也是提升外语教材建设资政效能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本质,从中国故事“对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三个维度探析大学英语教材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蕴和实现路径。基于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打通“外语+”跨学科融合通路的教材内容三级架构和培养学生对外话语能力的“四位一体”闭环路径,希望以此为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与“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具有增强教学话语时代性、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程影响力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偏重宏大叙事、强调教师主体、倚重课堂教学、缺乏叙事能力等现实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通过转化叙事角度、丰富讲授主体、结合实践教学、提升叙事能力等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构建有效路径,从而切实提高思政教学及全面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认识你自己"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己" ,便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法很好地完善自身,追求自身的幸福,并由此陷入人性的异化、自由性的缺失、自我认同性的混乱和现实性的失衡等教育现代性的危机中 .通过"认识你自己"提升教育的生命色彩,超越教育的生态困境,并最终获得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10.
王晚英 《高教论坛》2020,(3):31-33,3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所面临的叙事背景和叙事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政治哲学命题的"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逻辑和认同策略方面,给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提供诸多启示。文章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范式、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概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1912年蔡元培首次“介绍”杜威到中国教育起,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已历经90余年。在此期间,从“杜威引入”到“杜威批判”再到“重新认识杜威”,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反思 ,我们看到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的中国哲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基础的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中国哲学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争论深刻反映了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同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中 ,我们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 :一方面要破除旧方法的束缚 ,回到传统 ,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 ;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哲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要建立起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以语言沟通为先导。为使语言能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我们应把语言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在语种学习与使用、语言资源创新规划、语言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强建设。还要着力打造属于自己说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蕴含中国元素的语言理论话语体系,形成话语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从语用层面探索语言的语用策略,并制定相应的语言服务规划和服务体系,用以指导"一带一路"外宣实践,最终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观,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普遍重视。“学会关心”的内容极其广泛,依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建立的关怀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型多个领域。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要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彼此专注、尊重与理解的关系;保证关心关系的连续性;创设恰当的情景。实践策略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恩斯特.卡西尔“人—文化—符号”三位一体的文化观念已经为国内学者熟悉和接受。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强调了文化生产意义的建构特性以及作为意义与价值系统的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7.
“自由生发,自由讨论”是京派作家为争取话语空间所提出的一种文化理想和策略。它的形成与实施既具有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特定的政治历史原因和语境,也是对“五四”文学人道思想和自由传统的继承和追寻,同时还受到了中西文化中“对话”精神的启发和影响。而自由平等的“对话”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京派特有的“太太的客厅”与“读诗会”,二是他们的“对话体”和“谈话风”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impetus for this argumentative paper is anecdotal evidence overheard in West Australian educational settings indicating that there continues to be “othering” of learners from Asian backgrounds. Exploring prevailing Western social,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s associated with Asia,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eac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be reconceptualized in three main ways. Firstly, levels of meta-cultural sensitivit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ors should be ascertained. Secondly, there needs to be a more rigorou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e-service/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formed by cross-cultural,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nstructions of reality – views of the “other” and “self”. Thirdly,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must offer opportunities to examin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which encourage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East/West dichotomies. The paper aims to review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oretical Thirdness as an ontological, educational principl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irdness discourse by situating the argument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in Western Australia. It is hoped that papers such as this may lead to more informed and symmetrical dialogue between educator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20.
探讨儒家思想能否作为东亚公共哲学的基础,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公共哲学,并比较东亚与西方公共哲学概念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东亚公共哲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并以"和而不同"为例,说明儒家思想可以提供一种有利干公共哲学发展的伦理系统.另一方面,从儒家对"异端"的看法,也可以进一步分析儒家和谐哲学的底蕴与宽容异见的限度.在厘清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真义之后,可以发现儒家对待异己学说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如果要使儒家与公共哲学接榫,我们仍然必须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