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能  历差 《中华武术》2003,(3):5-45
那一晚,呵叻舜隆拳场电灯大放光明,观众人山人海涌进拳场,参观这对新旧高手的争霸战。 素里耶·律吞的身材比以前更加难看,他剪的短发,神情麻木,过去的威风已不复存在,左眼视线已感模糊。他慢吞吞地登上擂台,台下没有像两年前那样的雷动掌声与欢呼声,每个观众都对他投以怜悯的眼光。 恰恰相反的是,披腊蓬·律素辇一登台即给予人们以一种英姿焕发、全场瞩目的感觉。拳击界或拳迷们的打赌盘口颇沉寂,因每个人都坚信素里耶·律吞必定惨败无疑,因此打赌的焦点竟集中于“积分获胜”,或“击倒”,再不然就是“技术击倒”。  相似文献   

2.
“不久我将去医院做脑神经手术,以解除病痛。”昔日称霸拳坛的拳王默罕穆德·阿里无不忧伤地说了这番话。阿里生活的一切都为热爱他的拳迷所关切。虽然阿里退出拳坛多年,但拳迷们对他的热爱和崇拜却一如既往。阿里患病的消息传出后,拳迷们对他的关切更胜似以往。  相似文献   

3.
朱伯伦 《武当》2006,(9):3-5
把者,拳也;拳者,势(式)也,山西、河南等地也有称作把势(式)和势(式)口。四把即四种拳势(式)的打法。  相似文献   

4.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5.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6.
李虎 《精武》2003,(4):34-34
精神对一切的超越是由形到景而达境的。一个拳学大家,必须是一位超越的思想家,要有很强的变化性,具备意想成真的本能。禅拳不二,禅拳如一。从禅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你、我、他和它)都是虚幻不定的,是很透彻薄弱的。透过这些虚假的事物。  相似文献   

7.
秦庆丰 《中华武术》2006,(12):25-27
动作说明 (1)接上动,身体左转,重心略上移,右腿随势蹬直,左腿屈膝半蹲成左弓步;右掌顺势变拳向体左侧屈肘成弧形撞拳,至体前高与眼平,肘端朝下,拳心朝内,拳面朝上正对鼻端,力达拳面;左拳同时变柳叶掌,随之向下拍按左肘窝处,掌心朝下,屈肘横置胸前;目视右拳(图192)。  相似文献   

8.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9.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10.
张如安 《精武》2009,(2):27-29
虽然说四明内家拳已成为全国性武术比赛的一个项目,被众多武学专家力挺,被国内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和支持,但是对四明内家拳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却还处在一个拓荒阶段。如何使四明内家拳古为今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使之更具有持久发展性和学术价值,实现哲理上的升华和突破,是摆在夏宝峰与四明内家拳分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极为赞同夏宝峰的一个说法,即弘扬中华武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的事业。我也相信夏宝峰先生有勇气去运用好自己的理智,并具备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对四明内家拳的发扬光大,是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结合文化三层次理论学说,对苗拳文化进行研究。苗拳源于军事战争并与苗族人民生活的场域有着紧密地联系。物质文化是苗拳文化符号的外在表达,体现了苗族人民在生存、生产、生活中拥有的智慧,从苗拳的形与物、器与技、攻与防方面来反映;制度文化是苗拳内隐文化的表现,发挥着维系场域内部族群团结,构建族群秩序的功能,暗含了族群场域中礼与举、武与舞;精神文化是苗族人民心灵的寄托与心理期望,并在苗拳的祀与俗、意与气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研究认为:苗拳的发展面临文化认识失位、传承方式单一、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提出适宜的治理之策,有利推动苗拳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聚力。  相似文献   

12.
张运声 《精武》2003,(8):4-5
认识张景岩的人都喜欢称他为大侠,也难怪,他学武、练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已经四十岁的人了,每天天不亮就跑到离家不远的小公园里,先是压腿、遛腿、单操,进行基本功和单操手的训练;然后是套路练刁,打过几套传统的迷踪拳,再练上两趟器械套路……每天两三个小时的大运动量训练,他至少坚持了二十年。  相似文献   

13.
言良 《武当》2005,(1):34-36
歌诀:舂靠进人迎门双,两拳立劈右肩撞;他若两手掐后项,横推八马着相当;双手搬肩往后捞,倒拽九牛世无双;背后双手将腰搂,黄龙转身两分张。  相似文献   

14.
围绳困兽     
杜克 《新体育》2011,(3):72-73
“比赛没有结束” 拳怕少壮,48岁的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霍利菲尔德也许真的不该再出现在拳台了。他的密友吉姆·托玛斯忧心忡忡地说:“他是世界上唯一赢得过4次世界冠军的拳击手,但我不想骗他,不管有什么样的后果,我都要劝劝他,实际上,在2003年他被托尼击倒后,我就劝他退役,而他的反应是和我断交,现在看到他48岁还在打拳,我很伤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和姚承荣先生相识是在1994年6月的一个傍晚,他办的中意武馆刚刚迁址到西城区新文化街第二小学。我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参加了武馆的开馆仪式,见到了久闻大名的姚承荣先生。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脸上总带着谦逊的微笑,很有礼貌地频频向认识与不认识的来访者点头致意,态度那么和善。 对姚先生的大名,我是如雷贯耳,知道他是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次子,自幼秉承家学,武艺出众。关于他,有许多传说,如 80年代中期,他参加北京市的武术散打赛,那时的规则规定不许重击、连击头部,比赛中他在前手拳击中对手头部后,后手拳不由自主地…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调查问卷、分析综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不同群体习练太极拳运动特点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太极拳以群体练习方式为主,其群体行为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又以科教人员、商人和公务员为主;广东、香港的太板拳运动开展的群体基本上处于自发的初级群体,澳门相对接近高一级的次级群体;中老年仍是练拳的主要群体,青少年群体明显滞后,导致太极拳缺乏生机和活力;“三地”以澳门太极拳开展最为规范,水平最高;早上是练拳的最佳时间,公园空地、休闲广场和江边休闲区是最佳场所;“三地”不同群体太极拳之间的交流以“社团”为主,但活动交流途径和推广学拳途径均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杨德川 《精武》2003,(8):28-29
内家拳源于道家文化,合于道家文化。说源于道家文化,人们没什么争议,说合于道家文化就需要实践的证明。大凡内家拳都讲外三合、内三合,这些甚至成为练拳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或功夫成熟的标准;而说内家拳合道则不大引起大家的注意,近现代有些文章提到了,但不是那么多。什么是合于道呢?  相似文献   

19.
梅花拳与其他拳派的最大区别,是拥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场组织,且以文场领导武场。它起初与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有相当渊源。拳理、歌诀明显吸收融汇了儒、道、释各家思想和清代无为教、清水教、八卦教等教义,但它从不皈依任何教门。文场注重自身的整理、调节和变易,对传统文化、社会时尚具有吸收消化功能。负责训练拳众、组织拳派日常运行的是武场。武场收徒严格,拳规和礼节平易,易于拳民接受,增强了拳派内在凝聚力。武场的“亮拳”活动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太极拳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再不能随便地去看待教拳,再也不是谁都能教拳,谁都能教好拳.学点太极拳教学理论,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逐步实施正规教拳、科学教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