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而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进行语言教学,还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因此教师除了掌握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始于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双向文化交流意识,开设相关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跨文化交际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着重加强文化学习,增厚文化底蕴,构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愈加密切,如何促进深层次交流,离不开语言工具,这就对新时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不同语言的文化语境及境外实践机会,就会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难以满足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需要,甚至会成为阻碍"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主要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角度分析,探究了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解决文化失语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顺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的重要发展倡议。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有新的特点:沿线国家文化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跨文化交际面临安全挑战。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独特优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丰富的华人华侨资源。福建高校培养跨文化人才的策略:邀请侨胞开设"跨文化讲坛",合作办学,增设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境视域下,结合交际主体心理过程,分析语言交际过程,探究语言交际模式;根据交际模式和跨文化交际特征,从认知语境的建构基础、建构主体和交际过程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语言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的整合和内化,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过程中提升。  相似文献   

6.
文章调研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宁波缺乏熟练掌握中东欧国家小语种语言以及了解这些国家文化和国情的人才。鉴于此,文章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懂外语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结合国内跨文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英语+小语种"的双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2)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教育;(3)培养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云南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能够有效运用英语来开展涉外业务工作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一所高职院校19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低,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已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愿意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之后,提出开设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为学生多创设使用英语的条件以及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代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跨文化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具备培养这一目标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体系。从对广西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看,广西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态度层面上培养情感因素;从知识层面上培养文化交际知识;从行为层面上培养言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加强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要素为抓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着力在优化语言文化课程设置和打造多元文化校园环境两个层面下功夫,寻求培养高职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真实鲜活的社会语篇,英语广告蕴含了纯正、丰富、深刻的文化信息,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贵资源。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包含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英语广告,从不同侧面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从教育角度叙述了增强文化认识的重要性,分析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探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新时代新要求下输送高质量外语人才成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高潜力区正是在以我国中学生为代表的英语学习者中。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日后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赵立娟 《山东教育》2011,(35):23-2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从转换角色、输人非语言交际礼仪的文化知识以及进行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三个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经师"到"人师"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实践来实现。由于多媒体具有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背景,外语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培养模型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种类型。其中,理论模型着重于培养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知识、技能与态度,各个维度都整合了语言、文化与交流,反映了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合作、协商与调试,实现从内部文化到跨文化的飞跃。实践模型着重于怎样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学联系及教育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希望通过对模型建构进行分析,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重点及课堂教学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频繁的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也对我国大学生的语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目前师资条件、课程设置及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认识及态度方面的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依旧微乎其微。因此,结合目前跨文化教学实际情况,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及态度、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调整相关跨文化课程设置、引入合适的跨文化教学测评手段,已成为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如果不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必然会引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以Schumann的"文化导入"和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为理论依据,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导入与输出,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跨文化知识的输入积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使用较广泛、时间较久的两套教材都未涉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没有考察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文化知识层面上还是能力运用层面上都有待提高。英语合作教学课堂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汉语学习者熟练、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水平。笔者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培养民族汉语教师和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民族汉语教师和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能力所涵盖的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支持有效和适当互动的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恰是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基于此,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状况,探究社会文化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跨文化能力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虽然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是高职高专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仍然集中在围绕"听、说、读、写、译"这个基本技能的层面.再者,目前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由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交际障碍、交际失误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能是简单的语言教学和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教育以及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