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2.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3.
媒介距离论:距离作为传播资源的思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媒介距离的内涵,并对人文社会学科中与距离相关理论及新闻传播学视域中的距离概念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媒介距离概念出发,对媒介距离的分类及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探讨了媒介距离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如何把握适度媒介距离,从而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对于其特点、特性、传播规律等开始进入了一个理性的阶段。媒介如何影响人类,而且应该探究人类怎样利用与影响媒介。本文主要分析人们如何影响或改变媒介,以便利用媒介从事不同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的走向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简要分析媒介融合和新闻传播基本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且深入地分析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之下的未来走向,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罗雕 《东南传播》2010,(1):121-122
2003年媒介生态学会成为国际传播学会的团体成员,这标志着媒介生态学派正式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约书亚·梅罗维兹、保罗·利文森等人对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洞察和探究,可将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特点概括为:娱乐主导、感性倾向、非线性思维,本文简要分析数字媒介生态环境的三个主要特点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孟欢 《东南传播》2010,(9):109-11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之间逐步走向互动、整合。《杜拉拉升职记》建立了以图书出版传播为起点,报纸、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网络等多种媒介互动传播而取得强大传播效果的本土范例。本文在试图分析其多种传播形态后,进一步分析其媒介互动传播的特点,继而从深层解读其互动传播现象。由此可知,跨媒介传播与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化社会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9.
招贴媒介是以木板或纸张等实物为载体,在固定地点小范围传播,内容多是以具有设计感的文字和图形图像组成的短时效的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媒介。招贴媒介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具有一身兼二任、形式独立等特点。招贴媒介在新媒介的挤压下走向了新的"小团体"的媒介生境,并在小团体中醒目生存。从本质上来看,招贴媒介是对仪式的"朝圣",招贴媒介的使命不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仪式建构并维系其所在的"小团体"。  相似文献   

10.
张舟 《新闻前哨》2012,(7):39-41
本文试图讨论在危机传播背景下媒介的发展方向。以危机传播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受众的需求为切入点,详述了媒介融合对危机传播的影响。从受众的注意力分化和媒介自身的优势分析媒介融合之后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媒介分化。在危机传播中,分化更有利于不同媒介发挥各自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开始从原先的泾渭分明逐步走向有机聚合,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正从预言变成现实。“媒介融合的出现标志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19):69-73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大众媒体产生并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流行、网络的高速传播更是促进了手机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手机新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非常强大的信息互通性等特点,不仅拥有更强大的通信功能,还搭建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其信息实时传播拉近了受众的距离,极大地改变了媒介传播生态和受众信息反馈方式。本文以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平台为例,分析手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特征及其导向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手机新媒体多传播正效应正能量的信息,提高全民媒介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晓辉 《国际新闻界》2005,(3):55-58,64
隐私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媒介原本是矛盾的,而今却走向了融合。不仅仅是公众明星人物在媒介上公开隐私,而且普通个体也会在不同的媒介上述说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些主动公开隐私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和传播问题。本文就今天活跃于大众媒介舞台上的隐私领域,主要从它与公共领域由对立到融合,如何实现融合,有哪些具体表现及其相关意义等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概念的生成、运动的发展介绍了西方国家媒介素养运动的兴起和形成过程 ,进而对我国传播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是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 ,从专业教育到公共素质教育的新动向 ,不仅是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从相对自立走向相对自觉的反映 ,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传播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媒介化不仅推动着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的转型,也推动着新世纪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新世纪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有四种形态:一是从"作品传播"走向"事件传播";二是从"书本传播"走向"影像传播";三是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四是从"一维传播"走向"多维传播"。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18.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教片以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为载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而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传播还存在着诸如电视播放的不可再现性、各传播媒介之间的各自为战导致的舆论氛围缺失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造成传播和受众之间产生距离和不协调。在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中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合理设计农业科教片传播方式,加强媒介之间的联动,进而营造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氛围,有效提高传播农业科学教育知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教片以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为载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而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传播还存在着诸如电视播放的不可再现性、各传播媒介之间的各自为战导致的舆论氛围缺失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造成传播和受众之间产生距离和不协调。在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中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合理设计农业科教片传播方式,加强媒介之间的联动,进而营造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氛围,有效提高传播农业科学教育知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