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新的特征。教师的角色与功能也相应转型,以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大学英语课堂"内外互动"模式就是一次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尝试。详细阐述了教师在这一特定教学环境中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的相关问题,并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角色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内外互动"模式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郑敦年 《教师》2010,(13):27-28
教师培训由“任务型”走向“服务型”,注重的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以工作场景为培养阵地的校本培训成为必然选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湖南省石门县于2005年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和实验学校三家单位合并组建“石门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了能力培训、学历提高和教学实习三位一体、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县级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行动教育",萌生于20世纪后期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实验,完型于21世纪初回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全员培训。它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身于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倡导教师专业学习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行动反思。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教师在职学习的新范式,即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师和专业研究者合作教学研修为平台,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为一体的"三关注两反思"实践模型。"行动教育"在上海和全国其他省市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型,促进了教师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和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教学现状,讨论高师"教师口语"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口语"的开设能够弥补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缺憾,其课程地位应该得到高校师生的足够重视;要特别关注与基础教育改革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理论教学,抓好示范教学,以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水平.  相似文献   

5.
"卓越教师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本文就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进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提出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冲击,也导致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教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也难免受到时代的冲击,时代的发展呼吁出现能够顺应新时代的教师角色,而处于传统角色定位的教师则不得不寻求转型。以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传统意义上教师角色的定位,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所面临的危机,最后试图找出教师角色转型的出路,即要从被动者、保守者转型为接纳者和学习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教学的实施者转型为探索者和开发者。  相似文献   

7.
为改变就业结构,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的健康发展,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转型关键是做好"三对接"。通过院校合作,做好"三对接",是当今世界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院校合作实践化培养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却是理论构建多、行动研究少,行动研究又多偏重于职后教师培训。系列现状需要进一步认识和反思,以适应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  相似文献   

8.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囿于教育学范畴,观持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智能层面的叠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深层的纷繁复杂的状态和过程少有深入,特别是高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何实现高职校本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是当前高职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高职教师专业"校本生态发展"尝试做较深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角色为"教师"和"企业人"的角色。因应多重角色的嬗变,高职教师常心生矛盾,角色冲突加剧。在传统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中,高职教师被"他者"进行角色命定,其专业发展历程成为"自我"因应外在环境的被动适应过程,自我"主体"价值被忽视。本文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要从角色论向"自我"转型,并提出通过教师自觉、破除迷思和"主体性"回归三重路径达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转向。  相似文献   

10.
王宏伟 《教书育人》2012,(31):34-35
新形势下,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师的自我调控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呢?怎么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呢?笔者认为,应增强以下"三大意识"。一、平等首席者——教师意识意识自控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身份一种客观、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平等首席者"意识,这一教师意识的定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依靠源自学校内部的力量而进行的持久的学校革新,应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革新方式;促成教师基于角色转型和职业生活方式改变的专业力量的兴起,是决定学校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领导这一新的角色被视为教师增权、促进变革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师领导意味着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领导者,要推动其他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内部领导群体的形成。教师领导的途径包括"参与"、"互动"和致力于生成"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日益信息化、智能化,教师利用传统角色适应网络教学造成学习者不适应、低效率等现象。本文以教师素养分类为出发点,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当下问题,从情感、知识、能力等维度重新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当前特殊的语境下,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区别在"专业"二字上,教师素养总是牵系着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并且总是以教师的基础性素养为中心,它经过不断探索在提升的过程中回旋地前进。然而我们关于人的基础性素养的东西强调得少之又少,人们的文化底蕴没有厚重感,反倒是一味地追求和国际接轨的"专业产物"。这就需要明晰关于教师的诸概念;需要探究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教师发展的"生境"、教师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师"职业人"到"人"的过渡和教师发展制度等方面来审思与确证:教师发展迫切于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不重视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事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地位被"边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面临"边缘化"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职业院校语文教师被"边缘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适应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综合素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激励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拓展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并带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面临角色转型的挑战和需要,呈现出作为学习过程引导者、学习内容生产者和学习标准创新者的转型趋势。针对这些趋势,可以从更新教育观念、利用信息资源和提升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出发,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角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也称"公共英语")教学被纳入国家战略,传统的以培养通用英语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势必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为顺应这一变革,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型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对专门用途英语学科性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最根本的原因。"自我培训"和"合作发展共同体"是现阶段实现转型最有效也是最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创新,对于新教师的培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新教师如何快速适应教学岗位,结合新教师对中学物理的认知,以及中学生的物理前概念等,针对新教师的特点,提出了"以学定教"是初中物理新教师能否实现角色转换、快速适应教学岗位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新教师如何"以学定教"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学科是集科学、艺术学、市场学、生态学、应用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知识密集型的学科,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已成为普通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而"双师型"教师模式为艺术设计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新转型师范大学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增加学生选择的可能性和机会为导向,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分制管理。为此,以"4+0"为主要形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想结构是领域+模块+科目。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要客观理解教师"个人主义"的优势,理性看待"教师合作"的利与弊,在教师"个人主义"与"教师合作"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才能根除人们对教师"个人主义"的狭隘认知,有利于"教师合作"有效开展,进而,打破教学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滞后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