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3.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4.
季萌 《军事记者》2004,(9):19-20
问答式新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几年来,这种形式在我国报刊界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问答式新闻这种写作形式主要服务于专访这种新闻体——采访对象专人,采访内容专题.采访角度独家,也经常用于报道多人对一个问题的探讨,问答式新闻一般分为明显问答式、隐蔽问答式以及多人问答式3种。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而观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已经超出了新闻事实的本身,更加关注新闻节目中的亮点,可以说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新闻采访的需求,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和理解一定数量的新闻采访技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身的思考与体会,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展开论述,希望对新闻采访记者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采访也叫电子新闻采集,即把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用电子采集的形式加以记录,它区别于平面媒体采访,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换和采集,也是人机共同协作的一种信息交换方式。因此,电视新闻采访不仅是在信息实现获取,而且要以电子记录的形式加以保存和传播。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并且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电视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因此,把正在发生的新闻用摄像机全程加以记录,且在记录过程中能够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细节,需要采访者用心体会以及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心与心的碰撞,唯有打开心灵通道才能让电视采访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最近,穆青同志提出写实录性新闻的口号,可以预料,这将给我国的新闻写作带来一场新的变革,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何谓实录性新闻?面对新闻园地里这一朵新花,还没有人给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笔者所见,实录性新闻是:生活中有什么典型镜头,我们就拍摄什么,群众说什么,我们就写什么,经过作者的加工、剪辑,真实客观记录生活的一种文体。现在这一新新闻体像三月的春笋破土而出深受群众喜爱。本文就实录性新闻的写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0.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3G时代的到来让手机成为一种集合了文字编辑、摄影摄像、无线上网等多种功能的超级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手机采访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13.
周娜 《青年记者》2014,(2):52-53
随机采访是一种在新闻中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采访对象包括街头路人、新闻事件相关的人员、普通群众等。这些人选既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限制也不代表特定的利益,完全由记者随机选取,时常出现在各类新闻节目中,表达他们的观点或讲述他们的故事。近年来,这种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节目之中。  相似文献   

14.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  相似文献   

15.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成为当下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隐性采访是揭露新闻事实的杀手锏,而在隐性采访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引出了隐性采访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新闻更加生动鲜活,已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一出现便吸引了诸多记者采用,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也对其赞赏有加。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写作方式,我们对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的弊端尚未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这是  相似文献   

18.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19.
周景 《新闻实践》2011,(8):42-44
隐性采访不是新话题,但由于这种特殊新闻采访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还是集中在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如何合理地隐性采访上。本文旨在运用社会表演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社会表演学脱胎于戏剧学和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李瑞芬 《新闻界》2007,(3):55-56
几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正改变着新闻的采写方式。在线采访在逐渐成为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采写模式、操作理念形成冲击,本文将探讨这一全新的采写方式在新闻实务操作中的表现形态及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