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是从哲学视野探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但衡诸20世纪英美教育哲学的发展,却一直存在着学科认同的问题。哲学家认为教育哲学深度不足,一般教育人员则认为教育哲学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0世纪中叶分析教育哲学发展前,布鲁巴赫、布劳迪、普莱斯及《哈佛教育评论》对此已有深入讨论。分析范式虽然进一步确认教育哲学的学术性格,但仍无法完全促进教育实践。英国1990年代后仍有赫斯特与卡尔关于教育哲学是理论哲学还是实践哲学之辩。教育哲学的性质以及如何指引教育实践,英美的学术讨论可以提供我们建构教育哲学的宝贵启示。中国教育哲学史的发展应该从教育议题出发,一方面从中西古典学等“大传统”汲取智慧,同时不要忽略“小传统”如民间故事戏曲等所载负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必须更深入理解西学,融会中西。同时,中国也应该引领世界马克思教育思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存在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怀特海从过程哲学出发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小学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小学教育的理想及教育的节奏,其思想对解决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哲学的功能和哲学教育为视角,从审美人格的建构出发,揭示哲学教育与审美人格建构中的内在关联。哲学对人格困境的思考,就是回到哲学作为“认识你自己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造就自我的人格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哲学理念,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意义重大。文章从管理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不同层面出发,论述了“个人”角色在“全面发展”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同时,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论述了社区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有更大作为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问题时,哲学就随之产生了,而教育活动也开始进行。因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了教育哲学的早期思想。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轲、荀况等,西方如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从其儒家伦理道德出发,在《论语》中提出了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论和教学方法论。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六艺”的教学内容都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继承者孟子,则从“明人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寡欲养气”“反求诸己”“改过…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论文将“现代”界定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阶段,将“现代性”从表征上概括为:经济上,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上,民主主义扩展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文化上,社会哲学或生活哲学取代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的统治地位;教育上,国际主义教育崛起并打破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教育的局限。在立足于对“现代性”几个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文献法,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角度出发,揭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所在,并得出国际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内涵的结论,目的在于阐明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和现代教育思想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8~9日,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教育公平与社会变革”的主题,从不同视角就教育公平在当前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教育公平的实现机制、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价值基础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一、教育公平:概念、内涵与特征深入理解教育公平的概念内涵,离不开对“公平”、“社会公平”等概念内涵的理解。有学者从法学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权利的平等与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有学者从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出发,认为教…  相似文献   

11.
中美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中美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和继续教育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促进了大学的蓬勃发展,由于不同大学所处层次的差异,引起一系列的教育现象问题.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对高等教育地位独到的分析,不仅提供了从地位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新视野,也对我国当前在处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渗透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也按照教学要求对学生实施了生命教育,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观依然严重缺失。为了更好地凸显生命教育的目标,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的生命潜能,笔者尝试构建富有生命教育色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并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要对教育本质的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必须首先回答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说 ,人是两种存在纬度的结合 :“是其所是”的客观物在和“是其所不是”的自我超越。人的超越性不仅在于实践活动 ,更在于精神活动。因而可以说 ,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中。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就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教材、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信心等方面,谈了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与创新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就是通过事实依据和理论论证,全面改革与创新现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所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通过多种理论方法特别是哲学、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全方位实现思想教育理论的改革与创新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整体,尽可能地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The philosophical branch of ethics is foundationally concerned with the question of right or wrong, benevolent or harmful, and ultimately what is proper conduct. The present inquiry addresses two related questions: (1) How have theories of ethics been applied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2) What alternatives have not been considered? What might the implications be if these alternative formulations were considered?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I offer a review of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considering those articles which discuss ethic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gether. The ethical perspectives adopted within the literature span normative and non-normative, modern and postmodern orientations towards ethics. To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I explored philosophy literature to identify which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f ethics have (not) been adopted by philosopher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parallels these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part considers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ow researchers have defined ethics whil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addition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ethics and puts those approaches into conversation with those identified in part one. I conclude by intertwining these two strands into my central thesis: ethics per se is construed too narrowly in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and considering additional ethical perspectives from philosophy can be generative of new ideas.  相似文献   

18.
张慧洁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5):108-114,117
通识与边界问题是现代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隐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从学科的观点来看,专业与通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久远,它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两大学科系列的边界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两个超级领域之间的组织分界,本文从通识教育组织结构的构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思考,从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究,并回顾了中外一些通识教育组织的特征,最后论述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统合与包括"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经验"是杜威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他赋予"经验"以实践意蕴,认为经验是行为与结果的结合、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他将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定位于"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视课程与教学为改组、改造"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这对当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走出困境完成自身的转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代哲学的主体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只有充分体现主体性原则,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进行全方位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