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1915年创办的《妇女杂志》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全国性女性期刊,科技是其重要内容。《妇女杂志》的科技内容包括女性生理卫生知识、医疗、保健以及护理知识、家庭实用技术、一般科学原理、科技新闻和对先进的科技产品的介绍。《妇女杂志》的科技传播特色表现为科技传播文章的作者多为女性;注重服务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编排方式多样;科技传播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题材不断拓展。《妇女杂志》对当前女性期刊进行科技传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画报期刊,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通俗的语言,传播了大量的科技信息。本文论述了《科学画报》的发展以及期刊的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普及和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科学画报》的特色和办刊经验亦可为当前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科学救国"思潮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时报》是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阵地,对中国近代的科技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学时报》在传播和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救国观念。《科学时报》的内容选择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注重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通过开设多类专栏、采用图片、积极与读者互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强刊物的传播效果。《科学时报》的科学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并对当时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方杂志》是我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学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方杂志》科学传播内容丰富,既传播科技知识,又传播科学精神,注重传播的时效性、通俗性和实用性,运用图片增强传播效果。《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对民众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并对当时社会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期刊《科学世界》的查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首份《科学世界》的宗旨主要是传播科学新知、绍介实业技能、宣扬科学思想、提供科学教育方法与教科内容,兼具科学性、思想性与进步性的特点。它与此前的《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一脉相承,具有承继关系。首份《科学世界》的续刊,基本上沿袭了原来刊物的风格,但与之同名的另外几种近代刊物,则相互独立,相互间也无承继关系。中国近代这几种《科学世界》中,除中华自然科学社编行的《科学世界》外,其他几种由于出版的时间较短,故它们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推进近代科学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功用,是不应该被后世所遗忘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 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 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 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法对1919年创刊的《少年中国》编辑出版、办刊宗旨及自然科学传播作了历史考察与研究,梳理五四后期综合性期刊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的历史脉络。研究认为:《少年中国》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本科学精神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翻译、引进与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影响并推动了五四运动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传播和大众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格致新报》是近代中国以编译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期刊。通过考证原始文献,本文从期刊编辑和传播角度分析了《格致新报》的办刊宗旨及其"答问"栏目的特色,认为该刊促进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拓宽了国人的科技视野,在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杂志记载中国近代学人运用科学精神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建议和主张,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刘咸作为《科学》杂志的首个专职主编,在传播理念、内容编排、组稿发刊环节,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运用科学社会学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刘咸时期《科学》的栏目设置、编排特点和发刊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力图展现这一时期杂志的整体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思想解放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应在创新先进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有着神圣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科技意识乃是社会群体或个体对科学技术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这是社会思想意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文化体系的核心因素之一。科学意识就是科技存在的客观反映,——客观性;科技意识更是科技发展的能动反映,——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精辟论述,这是当代先进科技意识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科技意识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文化保障。它作为科技活动参与者的主导素质而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刷新和迅速强化整个社会的科技意识。  相似文献   

13.
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往往伴随着科研工作者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现代科学的精细化发展、科研领域的复杂性与交叉趋势给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向科研的网络社区为学科专家的协同科研与知识生产活动提供了新的环境,而专家知识的生产行为也体现出鲜明的个体、团队、群体的层次性特征。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outcome of mankind's intelligent labor.The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systematic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The refin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complexity and inters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omains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cientific research-oriented network community provides a new environment for the subject experts’activities of collabor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while the experts’knowledge production behavior also embodies the distinct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team and group.  相似文献   

14.
王爱君 《科教文汇》2013,(28):1-4,23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包含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一种人文精神力量,注重科学理性是西方科学的突出特点,注重价值理性是中国科学的传统优势。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也要发扬中国科学传统中的价值理性优势,增强理论自信,培养科学精神,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成了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马克思从财富哲学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积极建枸,不仅有助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剥离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还原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葛红娜 《科教文汇》2013,(15):157-157,159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宇宙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实践"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自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吴宣  朱坦 《未来与发展》2011,34(2):42-46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科技进步,还有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负面效应的影响力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呈现急剧增强和扩展的趋势。基于有效防范和消减科技负面效应的考虑。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研发能力日益强大的国情.从风险预防原则及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评价对科技发展和管理的要求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考虑将目前较为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应用到科技评价和管理中,提出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并指出开展科技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现阶段极其必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与科技社团发展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郗永勤  陈鑫峰 《学会》2009,(6):9-13
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不同角度指出我国政府现有科技管理职能的不足,阐明了大力发展科技社团的必要性。同时明确了我国科技社团应承担的从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职能,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政府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科技社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普罗米修斯》2012,30(2):271-289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not meant to impl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science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80s. Its more modest objective is to isolate particular parallels in the debates and rhetoric about science in these two decades. It argues that shift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condition scientists' preferred strategies of self-legitimation. These shifts may cause major realignments within the scientific power structure. Two such shifts occurred during the 1940s. Coinciding with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the catchcry of ‘science for society’ catalysed unprecedented moves to register science as a key national resource. But the projection of the scientist as social engineer/mediator was not to be realised. With the onset of the Cold Wa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verted to the defence of autonomy and non-interventionism in scientific organisation. Scientific ‘excellence’ rapidly replaced ‘relevance’ as a justification for government support of science. The appeal to freedom from political interference remains a powerful article of faith within the stratified research hierarchy. Increasingly, however, the rationale of autonomy is out of step with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1980s. Some exploratory observations are made about the legacy of the 1940s in the emerging current political debate about Australia's so-called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a renewed concern about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nd national w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