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49):26-2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边缘状态。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所译文本有策略地进行再创作。本文通过美国诗人艾米.洛威尔英译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原诗精髓,又是如何在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及自身文化间作出自主选择,进而引发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从本雅明关于原文和译文是"圆与其切线"的比喻出发,分析了从共时的角度看,由于受到源语与译语的特点,原文文本的地位,译者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译入语的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一原文可有不同的译文;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由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读者的期待视域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复译有其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9.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0.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观以原著和原作者为中心,以语言的转换为核心,忽略了译者的创造性。依据互文性理论,也是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译作与原作之间必然具有互文关系,而译者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三层主体性角色:读者,阐释者和再创作者。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意义上的空白,即不确定性,它是召唤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由此,作为译者的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必然会渗入自己的主观成分,又因为两种诗学观念和语言的差异,译语文本难以保留原有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原文空白进行无休止的填充,即过度地发挥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赞誉,然认真研读和比对中英文文本,林语堂译本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原文本浅层理解的错误;由文化、历史原因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失误,以及文化背景和翻译手法引发的读者理解障碍;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角度认为译文中存在解释不充分,导致无法完美地传达出原文体现的情感,以致削弱了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认真研究原文本及相关文化背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愫外,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刘庆元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64-66,76
《西厢记》英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摆脱了戏曲语言结构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抒情部分采用了词体的形式,叙事部分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在语言处理上,主要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英译本散文体的内容力争做到了基本内容、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在人物的描述方面,为了准确体现原作的生动性,译者绞尽脑汁,借助于英文的各种描述性语法来取代原文中过于冗长的并列句、复合句,生动地体现了原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陈羽纶所译的《冒险史之波西米亚丑闻》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具有本土化色彩,这是由陈羽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定位的读者群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在文本理解中如何处理原作两个翻译问题。经过论述认为:翻译既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作再合作的过程。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灵活思考和善于创新,既要做一名合格的读者,更要做一名优秀的译者,在正确的分析理解表达过程中达到自己身与原文视域的融合,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9.
宋安妮 《海外英语》2012,(5):155-157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 or translation deviations will surely be a shadow in company with each translated work.A translator is both the reader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target text.Applying much on Reception Theory,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read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producer.  相似文献   

2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散文中的一本名著,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该书因中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而大放异彩。本文选择The Conquest of Happines的傅雷译本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源文本的选择和译文的再创造方面,包括译者弁言、译文中的注释和译文语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