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阮公”与“惠孙”:陶渊明《咏贫土》诗未明明人物考实/范子烨//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 2、陶渊明的无弦琴与内丹修炼/吴国富//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是一组主题相同的诗,除一、二两首纯属自咏外,其它五首分别歌颂了古代六个“贫士”,即阮公、荣叟、黔娄、袁安、张仲尉、黄子廉。了解上述诸“贫士”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一组诗的目的。作者歌颂的这六个“贫士”,除阮公事迹不明外,其余五人在有关古籍中均有所记载。荣叟,即荣启期,据《列子·天瑞篇》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到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当孔子问到他感到快乐的事有哪些,荣作了具体回答;最后荣说:“贫  相似文献   

6.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7.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文章不足二百字,却逼真传神地写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文章多处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文中“不”字为文章眼目,从“不”中可以窥见先生的形象,“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出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爱好、人格,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9.
陶诗有着独特的“深度”。陶诗影射政治,思想深刻而矛盾,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观念是其具体表现。“陶诗的深度”的形成,既源自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亦师承前代诗人应璩、阮籍之创作经验,更远则源于儒家比兴诗教传统与玄言诗写作风尚,本质上反映了陶渊明的政治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思想、纠结心态。“陶诗的深度”自南朝至隋唐被时人普遍漠视,宋代以来,陶渊明其人其诗对政治的关注及其思想的矛盾性、丰富性与超越性才得到发现和推崇。“陶诗的深度”这一判断,从文学规律和艺术影响来看,反映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思想的必然联系以及意境的创造、含蓄之美等诗歌美学问题,这也是陶诗能够经过时间打磨成为杰出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振泰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11-12,10
文章从陶渊明与自居易诗的比较中,再次得出陶诗中的“弱女”系陶渊明之女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千五百多年来,对于陶渊明的研究可谓已相当全面而深入,命题繁富,著述颇丰.但是,关于陶渊明夫妻关系的探讨,只有为数不多的片言只语有所涉及,至今对此仍没有专文探讨.《九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的日本学者伊藤直哉的《略论陶渊明的夫妻关系及文学创作》一文正填补了这一空白.伊文明确提出:“夫妻关系也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缺乏对这个因素的了解,就不能说全面地‘知其人’了”;“他的夫妻关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作品中.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探讨一下渊明夫妻的关系对理解他的作品会有一些帮助的.”作者动机是好的,立论也正确.正如有人所说:“家的确有家的好处,家可以为人遮风避雨,家可以让人卸尽面具……家可以给出差归来的我一个放松憩息之地”,从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可以更了解“卸尽面具”的真实的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14.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18.
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等说法,其实也是这个意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陶渊明的诗,也是陶渊明其人.心中无功名利禄的想头,才能时“人境”“车马”的喧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闹中得静;才能创造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意境,这种悠闲淡远的风格.渊明自己参加劳动,体验到一点劳动的甘苦,才能写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那样的农事物候充满感情的诗句.  相似文献   

19.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入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审美评价依据的重要标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先生在探讨诗词创作构建的意境时提出的重要概念,陶渊明以其任真自得的人格和悠远空灵的诗心创作了大量浑然自成一体的诗篇,无论创作的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其毫无斧凿之痕的率真自然的诗风都印证了诗歌“入神”境界的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