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2.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 在我国近期的历史上,“美学”曾一度被视为异端而列入学术上的“禁区”,人们谈美色变。当春光重返大地之后,“解放”之感油然而生,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谈美、讲究美、研究美学的热潮日渐高涨。尤其是近年来“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提倡更直接推动了全国性的美学热潮,美字百花园重又群芳斗艳,这也使得国外美学家为之惊叹。此种“美学热”大概也是一种“超量恢复”吧!  相似文献   

6.
美学杂谈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很早就伴着劳动开始了。汉字“美”的创制,正是表明人们在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中,产生了美的观念。孔子、孟子分别有“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的话,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辞句。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言科学的不断发展,修辞学再也不仅仅是“词语的修饰”了,它越来越与新兴的科学发生密切的关系。一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出不开修辞,它所提供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修辞即是美—再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修辞为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表现手段,美学为修辞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修辞美学,必将以其独特的英姿立于科学之林,而在这里,“歧解”作为言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懂数学美、爱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一、培养学生懂美。古希腊数学家波罗克拉斯认为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从数学的内容来看 ,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等 ;从数学的方法来看 ,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等 ;从狭义美学意义来看 ,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数学美虽然是一种真实的、客观的美 ,但它…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0.
一、用美学来观照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艺术之美 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之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人们谈到艺术必然会联想到美,在人的观念中已形成了关于艺术和美的最为朴素的感觉。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就美学而言,它主要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研究艺术,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审美现象。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名,应该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或者说,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还有,人们也把“艺术”一词理解为“创造新方法或创造性地使用方式方法”。事实是,新方法的创造和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既是美的要求,也是美的表现。科学揭示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既有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本身便是美的。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标准就是美的本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理趣论     
“理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古典诗歌理论和创作入手,总结和分析了理趣的诗学内蕴及四种审美形态,即凝合之美、形象之美、情韵之美、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2.
"人的快乐认知首先是从美开始的,人们热衷于关注一种事物首先在于它的美."(皮亚杰)如何植入美学元素,让科学教学饱含艺术之美,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焕发审美意趣和生命活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攻克的崭新命题.本文试从事物的存在状态、事物的演变、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概念等四个方面展开对科学教学的审美研究,尝试和探索科学教学的艺术之美,让我们的科学教学得以诗意地表达与呈现.  相似文献   

13.
康德前传统美学偏执于美与科学的纠缠,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致力于建立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试图通过科学分析,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某物是美或是不美,陷入了对“美是什么”追问的怪圈,美学走进了误区。康德认为“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并勇敢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提问方式,由对“美是什么”的探索,转到对“审美何以可能”的研究,实现了美学的革命转换,从而创建了一门新的科学:美学。  相似文献   

14.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16.
完美与美并不相等,缺陷与丑也并不相等。在文学上,曾出观过追求“高大全”性格的倾向。这种追求,在美学上是一种错误。因为它忘记了美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真”。而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完美。人物性格过于理想化就成了概念化,而概念化的人是活不长久的。人们不相信的东西不可能有美的享受。在数学中,人们希望他的成果完美之心是有的,但事实上很难办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谈“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美学,人们往往望而生畏。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这个术语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750年,由一个后来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所提出。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当然,人们对美的探讨,历史则要早得多,柏拉图、孔子都曾谈论过美。“美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是“感觉学”的意思。但是由于美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对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如果撇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科学与审美 ,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极走到了一起。一个新的概念“科学美”也随之诞生 ,并成为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但是科学与审美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 ,科学对于审美是排斥的、背离的。科学中所存在的美并不能简单定义为“科学美” ,科学中存在着美 ,而“科学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论述中国传统美学中“气”的概念具有两重涵义.中国传统美学中“气”的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气”的概念.哲学“气”的概念是包含“气本体”论和“气分阴阳”说两方面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进入美学领域之后,“气”两方面哲学意藏进一步分化、发展,形成了美学上“气”的涵义的二重性:二种涵义沿循“气本体”论思想,将气——作家之气——文章之气三者一气贯通地联系起来,说明文气得之于作家之统,为作家、作品风格论的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种涵义充满“气分阴阳”说的矛盾思想和辨证精神,将文艺作品等审美对象外观的美看作是其形式构成因素合规律性矛盾运动所造成的,触及了形式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