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为观察递增负荷运动中进行间歇低氧暴露干预SD大鼠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探讨间歇低氧暴露预防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的效果,将5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和常氧运动组、运动低氧暴露1h组、运动低氧暴露2h组、运动低氧暴露(1+1)h组.运动各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低氧暴露组从第4周起各在运动后进行人工常压低氧(14.5%O2)暴露1h、2h和(1+1)h.实验结束后采用ADVIA 120测试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结果表明:6周递增负荷运动可引起大鼠红细胞参数Hb、RBC、Hct、MCV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常氧安静组(P<0.05,P<0.01),网织红细胞参数Retic#、Retic%、CHr、MCVr、CHDWr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CHCMr、HDWr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而同时进行间歇低氧暴露干预后红细胞参数未见显著下降(P>0.05),且间歇低氧暴露干预更能促进Retic#、Retic%的显著提高.结论:间歇低氧暴露能促进递增负荷运动中机体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的生成,可有效预防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但低氧暴露方式不同引起机体的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生成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跑台建立大鼠递增负荷的运动模型,探讨长期运动对机体血细胞参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次性运动后大鼠的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计数减少,随着负荷的逐渐增加,RBC显著下降,在第五周运动后降至最低;平均红细胞容积的变化则与红细胞总数变化相似,说明可综合RBC、MCV与血红蛋白来评定运动性贫血。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升高,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运动导致机体脱水,血浆减少,血液浓缩,但这只是一种相对升高。五周递增负荷运动后血红蛋白含量有逐渐降低,在第五周降至最低,且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长期坚持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如果恢复时间不多,则会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下降,导致运动性贫血,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时机体铁代谢、红细胞破坏与血红蛋白下降间的关系,为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学生30人,男女各15人,进行起始负荷为60%最大心率强度,每周强度递增10%的跑步运动,5d/周,4周后测试受试者Hb、Ret、SF、Fer、sTfR和红细胞抗氧化指标MDA、SOD、CAT、GSH-px。结果:4周递增负荷跑步运动后受试者呈现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血清铁蛋白持续性下降,转铁蛋白受体呈下降趋势或不变,但血清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抗氧化酶的含量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呈持续增加趋势。结论:4周的递增负荷跑步运动中,红细胞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及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相对降低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增加可能是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的发生原因,而不是由单纯缺铁所致。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采用高住(氧浓度为11.3%相当于海拔高度5000m)低练对大鼠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i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s,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等的影响.将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天高住低练组置氧浓度为11.3%低氧舱中3小时,每周6天,运动持续时间为2周,并常氧下为跑台训练,运动负荷由18×30m/min递增至28×60m/min,坡度始终保持10%.最后得出两周实验后,网织红细胞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RBC和HG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结果显示低氧刺激了骨髓的造血功能;②通过高住低练可以提高机体的载氧能力.  相似文献   

5.
旨在运用扫描电镜和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观察大负荷训练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和针灸对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促恢复作用.将4周大SD大鼠负荷训练后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停训组和针灸组.研究发现:停训组停训后7 d大鼠RBC、HGB和HCT值明显回升(P<0.01或P<0.05),RDW值明显降低(P<0.05),MCV、MCH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训后10 d大鼠RBC、HGB和HCT值进一步回升,MCV和RDW值进一步降低,HCT和RDW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停训后15 d各项指标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针灸组大鼠停训后7 dRBC、HGB和HCT值显著回升(均P<0.01),MCV、MCH和RDW值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表明:1)长期大负荷训练停训后大鼠运动性贫血日益改善.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与停训后畸形红细胞的减少负相关.2)针灸足三里穴具有明显的促进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使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较快地恢复正常,为运动性贫血的快速改善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暴露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效果,并从肾脏和血清EPO的变化探索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健康大鼠在6周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后3周和6周递增负荷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后3周在常压低氧环境下(14.5%O<,2>)分别采用每天1hr、2hr和(1+1)hr三种暴露方式进行刺激,实验结束后测试各组大鼠Hb、RBC和Hct等红细胞参数及肾脏、血清EPO含量,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6周递增负荷运动后3周进行间歇低氧暴露的预防各组的与运动对照组比较,Hb均显著上升(P<0.05),而RBC和HCt除运动低氧暴露1hr预防组外,其它两组均显著增加(P<0.05);各组肾脏EPO显著性升高(p<0.05),而各组血清EPO虽有上升,但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1hr、2hr和(1+1)hr三种低氧暴露方式均使运动性贫血大鼠的Hb、RBC和Hct均显著高于常氧恢复组(P<0.05,P<0.01);低氧暴露各组运动性贫血大鼠肾脏、血清EPO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常氧恢复组(P<0.05).结论:间歇低氧暴露能加速机体红细胞的生成,有助于防治运动性贫血,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间歇低氧暴露提高肾脏和血清EPO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Sysmex-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分析,发现男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女运动员未成熟网织红细胞IRF偏高,成熟网织红细胞LFR偏低,说明训练量和强度大,运动员膳食和营养素补充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运动员训练能力下降。男、女运动员血色素正常,RBC、MCV、MCH、MCHC在正常范围内略有波动。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导致铁代谢紊乱是造成机体造血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导致运动组大鼠红细胞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运动性贫血状态,血清铁呈现降低趋势,血清铁蛋白显著降低,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机体铁代谢呈现紊乱状态;营养干预后的运动 营养组红细胞指数、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运动组,而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显著低于运动组,说明营养补剂可以明显改善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铁代谢紊乱状况,并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训练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训练组、常氧训练高氧恢复组、低氧训练高氧恢复组6组.接受不同的处理,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Hb、RBC和HCT.结果:常氧运动高氧恢复组血红蛋白的值为各组中最低;低氧运动高氧恢复组血红蛋白值,只与低氧安静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的红细胞总数的变化与血红蛋白的变化基本呈现同一规律.而各组大鼠的红细胞压积以低氧安静组最高、常氧安静组最低,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氧 训练后进行高氧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D大鼠的红细胞参数,其机制可能跟高血氧分压抑制机体EPO的分泌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时红细胞膜组分和功能变化的规律。对象与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跑台运动组、负重游泳组。经跑台或负重游泳训练后,将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的大鼠纳入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组。取血,制备红细胞悬液,测定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带3蛋白含量、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阴离子转运功能、葡萄糖转运功能、钠钾ATP酶活性及变形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组大鼠磷脂中脑磷脂和卵磷脂丢失较多(p<0.01),带3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同时,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红细胞滤过分数显著上升(p<0.01),阴离子转运功能、葡萄糖转运能力、钠钾ATP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长时间激烈运动通过影响红细胞膜组分和功能,导致红细胞损伤和老化,清除标记增多,膜流变性下降,变形能力减弱,造成红细胞溶血和/或清除增多,发生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  相似文献   

11.
模拟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载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山东省游泳队重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模拟高住低练方式训练3周,观察运动员在机体血液载氧能力方面的变化.研究认为:模拟高住低练可使游泳运动员RBC、HGB、HCT升高,血液载氧能力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由于缺氧刺激使EPO合成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2.
软式排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已步入我国。因软式排球具有球体软,速度慢,气压小及健身性、趣味性、游戏性强等特点,加之场地简单,规则随意,不受年龄性别限制,易于推广。随着国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分析软式排球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软式排球运动,推动软式排球运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耐力项目和力量项目男性运动员外周血红细胞参数的特点.方法:选择31名河南省田径队男性运动员和16名体校男性田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2007年11月~2008年2月对河南省队队员进行血常规测试;2009年12月~~2010年3月对体校队员进行科研测试.结果:所有运动员外周血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耐力运动员目外周血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显著低于力量运动员(分别p<0.01; p<0.05; p<0.05).结论:耐力运动员外周血红细胞参数特点不同于力量运动员,可能与不同训练方式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男子50 km竞走队12名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全程跟踪,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记录每天训练总量及训练强度.结果发现:上高原后,RBC、HCT、WBC、Hb、BU生化指标出现下降趋势,而T出现持续上升,且在上高原后第3、6周出现差异显著;高原训练期间,RBC、HCT、WBC、Hb、B指标变化不明显,高原训练第5周CK升高,T下降,且与高原第1、3、6周比较差异显著.提示高原训练期间各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运动量、运动强度变化关系密切且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临床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是导致绝经期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由于运动训练和神经性厌食而引起的继发性闭经的绝经前期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是导致骨内矿物质含量下降及骨重量减轻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认为:根据Lanyon提出的最小有效应力与刺激的理论,骨组织对运动负荷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当雌激素缺乏时,运动员骨细胞对负荷的适应性可能使骨的转运和吸收加速,运动对骨的成骨刺激减弱。作者提出,倘若在这种情况下,重新确定一个比较适宜的运动负荷,可能会给骨组织重新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骨刺激,对保持骨松质内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重量的下降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运动对长骨发育的作用机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100只生长期大鼠经3周、6周和9周的高、低负荷跑台训练后胫骨生长板中局部调节因子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周的跑台运动没有显著改变生长板中PTHrP mRNA的表达水平,而6周和9周运动后PTHrP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低负荷运动组亦显著高于高负荷运动组(P《0.01或0.05);各组间对照组PTHrP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未出现显著的增龄变化.结果提示:运动可以通过改变PTHrP的表达水平来调节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活动,进而影响生长板的高度,调节长骨的纵向生长,但其具体的调节途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法,通过对城市边缘人群这一特殊群体的调查,进而对他们参加体育健身娱乐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探讨在一般健身运动处方中强化力量练习后,对男性老年人身体形态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健康老年男性(60-69岁)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一般组、力量组,每组40人。对照组其原来的生活习惯不发生改变;一般组按照有氧和无氧交替进行的方式运动;力量组在一般组的基础上,加入力量练习。分别在试验前、试验1月后、7月后对所有试验对象进行形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SPSS13.0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三个组的身高、体重、肩胛皮下脂肪厚度实验前后、各组之间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上臂皮下脂肪厚度试验后力量组显著下降(P<0.05);体脂含量%力量组显著下降(P<0.05);BMI指数力量组显著上升(P<0.05);强化力量练习使男性老年人上臂皮下脂肪厚度、身体脂肪%含量明显下降,有效降低机体的脂肪含量,增强体质,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强化力量练习使BMI指数显著上升;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形态结构,使身体粗壮,下肢力量加强,增强了抗跌倒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应该加强力量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