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我以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绝不是“以教师为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成人本科“编辑出版学”课程应当实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创新,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以理论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相关技能训练,在实践中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出版编辑规范以及出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实践"以人为本"理念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以‘本’为本”的理念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必须摒弃视学生为“两脚书橱”的做法;科学主张“一个学生一张课表”;通过全部课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廖海 《中学文科》2007,(4):50-50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随之而来,“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应运而生,且日益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呢?运用教学幽默艺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疑是提高人的主体性,而教育中的很多因素却可能影响人的主体性实现,其中课程因素尤为重要。学科性课程以学科建构为特征,坚持“知识中心主义”的原则,漠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使其主体性难以实现;研究型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为宗旨,一切以学生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年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逐步被大学所接受。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纷纷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认为“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中学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本次课程改革最大变动之处,在于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使当今的美术教育改革如沐春风,“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新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性质的定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之中。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为思路和方法”,突出强调了“综合性学习”,它使教师的课程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将学生置于“开放、多元、互动、创新”的学习情景中,充分发挥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传统的“看不见学生”的道德教育观念,提出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在课程与学生需要之间建立必要的适切性,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看得见学生”的德育课程教学观,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宰一切的知识权威,而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岳德明 《上海教育》2008,(13):51-52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近几年来,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正在向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各项事业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观统领。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是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科学实践“三维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处理巩固成果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三维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  相似文献   

13.
当代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本文是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了解自我”这一内容以“我是谁”为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下面是课例举隅:  相似文献   

14.
人本德育,就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以人为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道修”)课程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人本德育主线,我们对高职院校“思道修”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5.
喻芳 《河北教育》2006,(12):15-17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理解和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海舟 《山东教育》2005,(25):25-26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教学与管理》2006,(12):100-10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能否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不仅需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科、研究社会,而且需要将这三者完美统一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育家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在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和乐”教育思想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藉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时下,人们的—个常用词语是“以人为本”,那么这“以人为本”与我们教育工作常说的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什么关系?我们怎样从“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至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不加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理念。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与人本相违的地方,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课程设置应该:宽口径开设基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开发特色课程;注重实践性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设置课程。  相似文献   

20.
以英语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口语空间是指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坚持“立足实际,强调个性”的原则,根据少儿思维、智力、语言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选择开发我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用贴近少儿生活,生动形象、浅显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