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志民 《体育科研》2004,25(4):10-12
现代竞技哲学的核心是“更快、更高、更强”,但是商业社会却使现代奥林匹克竞技哲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中“两极哲理”的存在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团结一致”写入奥林匹克格言,是跨越时代的智慧箴言。团结理念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特征不尽相同,团结行动是克服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单向度发展的有效手段。加速了奥林匹克团结价值观由奥林匹克道德体系的“基础性地位”向“核心价值观”蜕变的过程,这是奥林匹克团结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新冠危机决策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目标导向”和“过程哲学”的价值融合。奥林匹克新格言中“Together”的符号表征指向一种“前置条件”,寓意在遵守奥林匹克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新征程新发展,彰显变化社会中的时代精神。奥林匹克“更团结”的概念对译与中国情怀,象征现代中国对百年奥运发展的独特理解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G80-05 20025588奥林匹克哲学的困惑=The puzzle of the modemOlympic philosophy[刊,中,A]/储志东,胡莉萍//广西体育科技.-2002.-23(3).-1-3;6参5(SJ)奥林匹克精神//哲学//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漫长的奥林匹克历史,塑造了人类的奥林匹克传统精神,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百年诞辰的到来,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也日趋丰富、更加深刻。它以“和平、友谊、团结、进步”为宗旨,以“公平竞争”为原则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以“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为格言,然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奥运新格言与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运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奋斗精神。但是 ,随着各种奥运异化现象的蔓延 ,运动员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旗帜下不择手段地追逐金牌 ,奥林匹克格言遭受无情亵渎。新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在旧格言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奥林匹克格言 ,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这一新格言使奥运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顾拜旦引用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在指导学生户外运动时,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号。格言既涵盖了体育项目运动的特点,也涵盖了奥林匹克的精神。随着对体育运动发展深入研究,“更快、更高、更强”蕴含的美的意念凸现,更美成为格言的一部分是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8月,全球的焦点都集中到了伦敦,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盛会激情上演,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下。为了国家荣誉,向着运动的极限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8.
珠海某公司生产的一种健胸霜广告竟有“本事”与世界奥林匹克格言挂上钩——都是“更快、更高、更强”。各种打着奥运旗号的商业活动,使北京奥运标志及奥运市场开发蒙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的儒道家学说,使中国传统体育更重于人体康寿、保健养生,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对人自我极限的挑战精神有一定距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融合补充,才能使二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作为奥林匹克新格言不成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京伟 《体育科学》2005,25(10):79-82
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观点,引起众多中国体育理论学者好评,大都认可其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必然。在比较原奥林匹克格言和此新格言的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原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和奥林匹克信念逻辑自洽。“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提出尽管有其现实必然性,但从逻辑必然性,从语词表达形式看,以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长远影响等方面分析,应看作罗格的任期目标,其作为奥林匹克格言不合适。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的竞技体育,集中体现了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推动了全球体育社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力量。随着人们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引起了竞争的加剧、巨大利益的驱动、全球范围内多种文化的交融以及高科技的介入,竞技体育面临着毁灭性的危机。人们对奥林匹克格言的与奥林匹克的中心思想"人的和谐发展"相违背。研究现代奥运会的发展现状,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分析奥运理念与人文精神矛盾的存在,强调只有平衡和协调竞技体育中的各方面矛盾,才能使其更好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历届奥运会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盛会,它和国家形象建设紧密相连。国家形象建设具有主观塑造性、多样性及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性的特征,因而奥运会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契机。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它在促进全球受众正面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在一系列国家形象建设策略中突显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议题,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奥运的过程本身也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追求目标。在后奥运时代,国家形象需要获得全球公众的持续性认同,人的形象建设这一维度是关键变量。因此,在引进各级各类国际性体育赛事时,国家形象建设要以人的现代化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的奥运会运作模式需要坚实的理论作支撑。运用逻辑学和哲学方法从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等多角度探讨指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的格言,研究奥林匹克格言的内涵及其发展。重点分析新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认为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的持续发展境界,具有更强的现代发展意识的体育理念、人文理念。指出了新格言对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积极指导作用:新格言决定着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竞争和文明、团结、进步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路云亭 《体育与科学》2012,33(4):5-11,53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堪称人类集会的轮回形态。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同样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奥运会不仅是体育活动,其所拥有的诸多超体育的附属价值却更为中国人看重。复合化的奥运会不仅未能消解奥运会的竞技因素,反而提升了奥运会的传播学价值,也为过度竞争化的奥运会竞技添加了一种优美的情愫。中国人将参与奥运会当成全民族融入世界主流社会的捷径。进化论是资本主义时代高强度竞争意识的理论原生点。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奥运思想是人类竞争的终极性思想,进化论和现代奥运会是同一类思想的派生物。中国人更热衷于在各种常规的文化类型中强力地提炼出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信仰性元素,奥运会在中国就变成了一种抗拒祛魅的因子,并成为具有理论高度的奥运主义,且逐渐演化为一种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奥运会及其所倡扬的奥运精神也成为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5.
对奥运会与那达慕大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奥运会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进步"理念,"更快、更高、更强"的要求,"公平竞赛"的原则与那达慕大会所体现的"崇尚自然、珍爱生命、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崇尚英雄、恪守信义、开拓进取"精神等文化价值的体现方式和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寻求相互间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理性思维的高度,探讨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培养大学精神的贡献,奥运精神是体育文化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和以人为本、公开、公正、公平的法治原则,不仅是奥运精神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传承奥运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来理想与现实冲突和不断调适的发展历程,结合历届奥运会经典案例,深刻解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更高、更快、更强”和“重在参与”,“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和互补,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贡献,并能促进两者之间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对增强沈阳市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哲学和社会学为视角,以社会心理、心理学理论和体育学为基础,运用心理测量和访谈法,对奥运会提升市民凝聚力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沈阳市民对北京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整体效益给予高度认可;奥运会增强的群体凝聚力主要是由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3个维度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奥运会在市民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上的表现强度也增大。女性对奥运会的情感体验优于男性;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比中青年人和文化程度高的人凝聚力更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市民对我国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的期望值较高,并认为奥运会对国际地位和形象、经济意识、文化价值、道德水平的增强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