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蕾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5):106-108
解释学方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解释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代教育研究应继续关注解释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引入,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作为质的研究方式的主要理论取向之一,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解释学.这种本体论的模式就是理解、解释和对话.质的研究秉承了解释学思想之精华又不拘泥于此,兼吸取了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精髓.教育研究自身具有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的双重特点,再加上民族教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质的研究作为民族教育研究有效实施的方法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本文试图在综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解释学视野下质的研究发展趋势、发展目的及其研究设计.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研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4.
现代解释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解释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三种取向:学生知识经验积累的研究、学生良好语感养成的研究和建构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体现在应用指向、对象和原则、价值上。其应用指向包括人对内在自我的反思、主体间关系的反思以及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反思;应用对象为文本,应用原则包括解释学循环、间距化、质疑、应用和自我理解。运用解释学方法有助于教育技术研究者反思研究立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本身对认识教育中的传递、继承与发展问题及人的精神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解释学的方法论在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运用,试图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教育行动研究──解释学的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对“偏见”的认可为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所凭借的“内稳理论”找到了合法性依据。遗憾的是行动研究只是选择了解释学对“偏见”的解释,却丢弃了解释学在“历史”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行动研究应返回历史,在“理论阅读”和“理论对话”中关照行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支撑我国教育教学研究基础的学科是哲学和心理学。哲学化的研究倾向于演绎与宏大叙事;心理学化的研究则信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以“客观性”、“定量”、“目标——效率”、“设计”、“控制”等为核心概念;近年来社会学和解释学的研究视角渐渐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这种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社会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理论,采取微观研究的方法,描述、解释和反思学校社会生活,为教育教学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景 《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75-177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解释,由于解释学主要涉及理解、意义、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等内容,翻译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14.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解释学的方法论在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运用,试图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历史线索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三种范式: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批判理论的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大致的厘定和评价,试图展示该领域理论形态和研究策略的整体景观。同时,就各自理论话语所处的特定语境作简单的分析,并倡导各自间不应是相互对峙与攻讦,而是要彼此间抱宽容和理解态度,不是苛求于整合而是要寻求互补。  相似文献   

17.
以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展开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尽管解释学与教育的联系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了,但是鲜有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理解课程内容的研究。传统解释学认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是对课程设计者用意及目的的复制和再现;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内容作为理解的对象处于不断的解释和发展中,理解的本质是创造,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由最初的自上而下研究模式,途经自下而上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时期,相应的方法论经历了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等发展到当今的受惠于多元化的方法论,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文学意义的追寻——金元浦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浦,1951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人民大学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艺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中外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理论》主编,辑刊《化研究》主编。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总编。金元浦教授的(《学解释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当代学解释学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专,在《接受反应论》中,他仔细梳理了当代西方现象擘、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史,而在《大美无言》与《读,学的上帝》两部作中,他又用学解释学的理论深入到作品解释与批评的实践中。这四部作分别从史、论与批评实践的角度共同构筑了一个成熟的学解释——接受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当代艺学建设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本访谈即是围绕学解释学的有关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20.
维柯的《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虽然直接谈的是大学人文教育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解释学思想。它在"古今之争"的框架下,通过对笛卡尔的批评,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对比分析:逻辑学与修辞学、批判法与论题法、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第一真理与第二真理,其中隐含有为人文科学的合法性正名、反对唯自然科学马首是瞻的重要内容。他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却触及到了解释学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在19世纪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而在20世纪的哲学解释学中却大放异彩,充分显示出其思想的超前性,由此他无愧于现代"西方解释学的祖父"的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