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阐述作者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观念的理解,概要介绍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兴起和发展,依据有关国际资料和作者的尝试,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行途径.其中,对弗兰德互动分析的改进努力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的联系,涉及教师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教师角色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新的定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和使用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3.
解读"教师成为研究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论述,使人们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教师的研究者身份。  相似文献   

4.
人的创造性和教师拥有的丰富的研究机会是"教师即研究者"的现实根据,成就人的教育本质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实践依据,而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则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方法论根据.明于此,"教师即研究者"始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有85.5%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必要的,但只有23.5%的教师认为是可行的,有56.5%的认为实施是困难的,20%的则认为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热潮中,许多中小学教师怨声载道,消极对待甚至拒斥教学研究.可见,教师角色转换之路并不平坦.本文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研,对于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不能"还是"不为",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怎样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怎样的研究者"以及"教师怎样成为研究者"等三个具体问题并无一致性结论。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教师队伍的特点决定了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而教育工作本身也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有其特定的属性,具备内在动机、时间精力和多元能力是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自身需要学会借鉴和模仿,掌握科研成果发表的技巧,并培养自己健康的科研工作心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为"教师研究"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的本意在于使教育行为本身成为更有意义的事件,它的真正价值是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当事人"角色、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特点、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专门化的研究之路,并且有着专业研究者无法取代的优势.教师研究保持着"前科学"的原生状态,更能显现出生活世界原本具有的复杂多样性,同样开启着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教师成为研究者",投身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的自觉行动.然而,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学校教育科研的浪潮中,"李鬼"的身影随处可见.不赶走这帮"李鬼",不但不能达到以科研促发展的目的,而且对于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也是百无一利的.这里,我们不妨让这些"李鬼"显现原形.  相似文献   

10.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具备内外部条件,假如条件不具备则变成阻碍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障碍.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部保障条件,以期从解决内部障碍问题,寻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主义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社会学实践了科学的“理性重建”向“社会建构”的转向,使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从理论转向科学实践,打开了一个至今被忽视了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大门。这种转向与库恩的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科学被视为一个“传统权威范式”、一种工匠默会知识和手艺活动、一种范式的政治利益代表,它把科学视为与人类的其它文化活动等价。但由于强纲领知识社会学否定了自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只强调社会因素的意义,从而导致了对科学与理性的全面解构。  相似文献   

12.
黑色作为一种基本颜色词在日汉两种文化中除了具有相同的本意外,又有引申义.本文通过对“黑”与“い”各个义项进行分析,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5.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9.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