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组织内部曾发生过两场激烈的分化与斗争,但其结果却使民盟在政治上不断走向进步和革命。究其原因,是与民盟自身“三党三派”的组织构成密不可分的。 民盟组织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统一建国同志会。该会是由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于1939年11月23日在重庆成立的,“以巩固统一,积极建国为帜志”。当时,它虽还不是一个正式政党,但已实现了各抗日党派的初步联合,为民盟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准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致使“各小党派及中间派对国民党大为失望,深感为民主与反内战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主党是在第二次宪政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众多小党派之一,本文拟通过考察其对重庆谈判、东北问题、国民大会等当时国民普遍关心的时局中的立场,探求以其为代表的众多小党派对国民党实施“宪政”和对中国共产党要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态度,初步窥探其在宪政运动中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后,各中间党派为调解国共关系、制止内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在舆论上同情共产党,指责国民党;在行动上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积极发挥中间党派的作用,并且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国民党顽固派愈加孤立,也使中间势力开始向左转。  相似文献   

5.
民国建立后,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各自聚合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政党。过去,史学界只注意到这两大政党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两党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和联合,或断言进步党“代表袁世凯专制独裁利益”,是“反对国民党的顽固势力”。笔者对此颇持异议,认为两行有离有合,有异有同,终不失为在根本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之争。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进步党对立,但也有合作:早在进步党酝酿成立之际,进步党前身之一的共和党与国民党有识之士即倡两党提携;在制定《天坛宪草》的过程中,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中的两党宪政精英,共同抵制袁世凯的干涉,并超越党派成见,联合成立了民宪党。这些合作,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良知,对于正确处理党派与国家利益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三青团的成立与撤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初衷是为了合并国内各个党派,在其企图落空后转而用三青团来作为消弭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之间的争斗,吸收广大青年,复兴和改进国民党的措施.但是三青团和国民党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矛盾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三青团的发展,最终由于党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使蒋介石痛下决心实行党团合并.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年劳动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进步党派,经过一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孤星社时期的文化斗争,到铸魂学社时期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正式组党时期的民主政治活动,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中国少年劳动党从文化活动走向政治斗争、从结社到组党的历程,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重要表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马会芳 《华章》2007,3(10):29-29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只有把优良传统和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超越,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党派工作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给党派基层组织特别是高校党派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探索党派工作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939年中间党派的宪政提案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党在政党自身的内忧外患中,走上了改变政党政策的道路——放弃革命、改走宪政,冀望党派合作而达到分享政权和实现宪政的目的,将决战之地由疆场向议场转移。而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成为其政策指导下的必选之路,以放弃武力和不参与任何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为前提,两党关系出现曙光,从青年党角度来看,其后在言论上由激烈对抗到小心讨好,积极建言献策并致力于建立联合战线。七七事变后,青年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为国民党的过失寻找合理的托词,开始失去政党性格和立场。而反共是青年党的职志,虽然从1935年开始中共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青年党在抗战爆发前仍一如既往地抨击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人民战线和国共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前才不得不调整与中共的关系,基本停止公开的反共舆论,与中共接触,努力于共同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相似文献   

13.
李雪莹 《课外阅读》2011,(9):166-166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相似文献   

14.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的高度发展须有丰厚社会资本的支撑。社会资本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而社会资本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公共精神的高度彰显。只有培育出具有‘公共精神’的高国民素质,才有可能使民主真正运转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规定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为小选举区制。这种选举方式是实现孙中山“直接民权”构想中的必要步骤;符合世界选举制度发展趋势;而且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故而有其合理性。但是,此种选举方式却可能导致一党专政,而对本已是一党政体的国民党来说,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从而引起其它党派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加深,并且引起了革命战争,最终使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对政治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协商民主是增进党内和谐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派和谐的现实选择,是推进党群和谐的关键环节;推进协商民主,增进政治和谐要发展党内协商民主,健全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党群协商水平;应该防止错误倾向:党内协商要防止转变成为精英式民主,党派协商要防止运作过程的低效率化,党群协商要防止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一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由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称旧政协),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共及其他抗日民主党派长期要求与推动的结果。抗战初期,中共及其他抗日党派为了抗日救国,就向当权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建议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民主政治,在真正的国民大会(以下简称国大)召开以前,召开各党派、各界参加的政治会议或党派会议,共商抗战建国大计。1941年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又提出了“设置各党派国事协议机关”的建议。但国民党政府总以扩大国民参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党派林立,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党派,有着不同性质的党派关系,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党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搞轮流执政,表面上标榜民主,实质上是为了调节各垄断集团的利益,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党制”,一类是“多党派  相似文献   

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只有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走依法治国之路,才能使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