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媒介融合是各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媒介融合的产生由特定的内外环境决定,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贯穿其中的是各媒介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各取所长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
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体走向。尽管很多人对于媒介融合的前景仍有各种疑惑,但是,数字传媒技术发展使媒介融合景观日益明朗却是不争的事实。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它首先是在网络这一平台上付诸实践的。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无线通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技术发展到今天,媒体不再是单一介质的社会组织,而是容纳了多种介质的一个复合性社会机构,这一组织又不同于以往的媒介集团化,它更强调通过介质的多元与融合,使原有的传统媒体能借技术力量获得重生并焕发生机,而这一切的核心命题在于媒介的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融合标准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制度设计与用户参与的权力博弈与均衡问题。【目的】为推动对媒介技术标准化的学理思考与实践研究。【方法】文章从技术融合入手,运用传播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等,将理论思辨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维度,对媒介技术标准化及其动力机制、地市级媒体技术标准应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予以考察和分析。【结果 /结论】认为技术标准应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商共同制定,保持技术、资本、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双效益”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5.
李金宝 《青年记者》2013,(35):85-86
传播学者普尔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技术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传播的融合模式。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技术主导下的媒介变迁的直接结果就是媒介社会化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数字化媒介社会"。  相似文献   

6.
于海婷  唐英 《青年记者》2016,(23):117-118
喻国明教授在《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中指出,互联网具有高维媒介的特性,“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①互联网的这一特性使它更加自然地向下兼容电视这种低维媒介,却不容易为电视所兼容.所以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既要把握传统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又要兼顾互联网自己的发展规律.技术属性决定了电视无法像互联网那样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开放性,但电视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家庭休闲的功能,有高度的“强关系”社交属性,是客厅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互联网与社交电视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调动电视的“关系”特性,实现电视观看的场景化,构筑电视观众深度介入的场域.  相似文献   

7.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介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相互汇聚、交融,多功能一体化的过程.媒介融合不是静态的,它带有阶段性并不断发展、创新.数字传播技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数字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应用来解读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媒介融合在理论上的研究却主要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力图从宏观层面上,新创和提出“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终极之路,并浅析它的技术原因、受众原因和市场原因;进而阐述了屏介媒体的屏介化等特征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媒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传播进程中,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因素。在拓展时空的同时。它也影响着传播活动的类型。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引发了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博弈和文化渗透,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及文化认同.媒介技术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越来越超出社会的控制。尽管如此,媒介技术却无法决定跨文化传播的最终走向。因为这背后还有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苏娜 《传媒》2016,(23):74-76
媒介技术和广告形态是互为演进的动力因素,二者相互纠缠,在互渗互进发展中不断渐进与跃迁,呈现多环节、多侧面的复杂过程.期间,媒介技术的特性决定着广告形态的复杂演化,广告形态对媒介技术也具有选择与重塑的反向制约.二者动力分立且彼此制约,呈现双向动力抗衡之势.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的趋势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的。媒介融合给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机遇。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学科结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平台作为构成新闻教育的四大基础要素,仍然是决定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学现象,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市场经济、政策导向等要素的助推不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对于媒介融合的动力、性质和界定,已有学者就技术决定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文化研究等视角进行了论述。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现象出现后主要研究成果的论述,对于理解媒介融合的双重话语属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可以从技术、内容、体制、文化等方面进行辨识。未来媒介融合可能发生在平台终端的智能化整合,以及传媒业融合创新路径中的新举措。这些可能性既存在于技术提速与政策利好的双重鼓励下,也需要人作为传播主体的能动性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介绍了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分析了三网融合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它进一步增强了网民的受众主导地位和力量;它加剧了网络传播的长尾效应。三网融合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而且必将深刻地改变着媒介的生态与格局。  相似文献   

15.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2,(4):41-46,84
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话语形态、创生新闻节目亚形态提供了可能。由于3G技术和微博的成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早间新闻所在时段的特殊性和目标观众的收视特征决定了它获取和传播新闻的过程更需要通过媒介融合寻求突破,在与手机融合的过程中,专属于早间新闻的融入式新闻语态从原有的民生新闻语态中分离出来,并生成了新的新闻栏目亚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2):78-80
媒介融合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从技术层面看,媒介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融合;从经济层面看,媒介融合使得单一的媒体形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基于媒介融合的媒体一体化正成为媒介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报业从技术、内容、产业形态上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之路,但仍面临融合的空心化,缺乏创新性,缺少科学谋划等问题,亟需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合作体现出跨媒介生产与经营的特征,媒介融合又成为媒介集团化发展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本文在论述媒介融合带给传媒发展何种影响的同时,也试图厘清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8.
黄鹤 《新闻前哨》2009,(2):35-37
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新闻战线》2013,(2):78-79
网络新闻召唤"深阅读"当前,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成为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力量。媒介融合加速,互联互通、跨界搭配、交叉传播,呈现出技术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内容融合等大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多媒体手段被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2010年国务院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决策的出台,媒介融合开始步入大规模产业运营阶段。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为河南卫视的运营创新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技术基础,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媒体融合和内容融合等四个维度探讨了河南卫视运营创新的转变方式和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