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把某一种职业和这一职业的特殊内容相连,有“职业军人”、“职业学生”、“职业革命家”之说。“职业军人”其实中国最需要。如果军人真是职业化,有始有终,恪守本分,能复员,能转业,有什么不好?复员,还俗也,不仅个人要还俗,社会也还俗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图书馆研究中,往往使用“职业道德”概念,很少使用“职业伦理”概念。但是,近年来,“职业伦理”概念开始出现在图书馆研究中。为了规范图书馆研究,促进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建议使用“职业伦理”概念。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用“职业伦理”概念代替“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3.
谈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高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高原”是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员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高原”阻碍了馆员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职业高原”的概念,探讨了“职业高原”产生的原因、图书馆及其馆员在面临“职业高原”时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学教育呼唤战略思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以“职业特征理论”和“职业控制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承受的主要破坏力及其职业后果,呼吁我国图书馆职业将图书馆学教育问题提升为整个职业的问题,从全局高度对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进行职业干预。  相似文献   

5.
徐雁 《中国编辑》2006,(6):82-84
提出编辑要“观书”,而不能只“读书”,是出于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因为务实,所以才向天天活跃在图书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编辑们,提出“观书”的建议,而不是“读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两头大”的职业从服务内容和对象两方面来看,社会上的职业或工作可分为两类:“一头大”的,“两头大”的。“一头大”的又分两种。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者。医生就是这样的职业。例如某个医生是研究治疗瘊子的,他只要把瘊子研究透了,就可以应付所有的服务对象,不...  相似文献   

7.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三个代表”思想和图书馆职业文化观对“中国先进文化”的释义,分析了两者的契合与游离,并根据“三个代表”思想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职业文化观更新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肖晨 《出版参考》2023,(9):35-38+41
人既生活在“给定”的事实世界里,又生活在其所理解的可能世界里。编辑职业理解是编辑主体对编辑活动内容、方式、本质及其价值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现实中,编辑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其职业理解的缺失,表现为“无思”“物化”“定界”等方面。对此,编辑可以通过“思考—交往—整合”的交叉融合路径实现职业理解的生成及深化,由此坚定职业信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真正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11.
以职业而言,中国古时向有“三百六十行”之称,然而到了门户大开的近代上海,时世造人,人造时世,日益的繁荣、繁华中,随时引进和滋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新颖职业。于是上海滩岂止是“三百六十行”,分得细的话,“一千三百六十行”之说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静  兰孝慈 《当代图书馆》2007,(1):41-42,26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职业高原、职业倦怠等职业隐患现象不断出现。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领导管理方式不当的现象。本文引入心理学与管理学的著名定律“皮格马利翁效应”,旨在使图书馆管理者从“皮格马利翁”得到启示,消除图书馆的职业隐患,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23场讲座于2005年9月8日下午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鸿杰同志作“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专题讲座。“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是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胡鸿杰同志在这次讲座上就这一课题从档案职业的形成和确立、档案职业的基本状况、我国档案职业组织体系、档案职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地讲解。  相似文献   

14.
朱怀康 《视听纵横》2006,(3):113-113
新闻采访有没有原则?有。“没有职业的受访者,只有职业的采访者。”职业的状态,一定会有内在的规律可循,一定会有内在的原则需要把握拿捏。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的“伊战”和“非典”,使记者的职业精神兀然凸现。  相似文献   

16.
张坤 《新闻传播》2007,(9):19-20,22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海量性等特性,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人”“报道者”。有人发问:真正新闻人的职业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呢?现实的回答是,职业新闻人作为公信力代表的角色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张栋 《新闻天地》2004,(2):27-27
媒体天天在发布着悬赏令:“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一夜之间新闻“线人”似乎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作为一个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的词语,我们对“新闻线人”这一职业知之不多,但在我们身边,“新闻线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8.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分化与转向:未来档案职业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发展对档案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当今档案职业实践与档案学理论前沿来探讨未来档案职业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未来档案职业将出现分化与转向的趋势,即呈现技术化和劳务化逐步分化的“客体性趋势”;档案职业逐步从关注实体(保管)转向关注内容(信息开发)。从关注末端去向转向关注前端过程(业务活动),从内部化转向社会化的“主体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广州市28名中学图书馆员进行访谈,发现中学图书馆员职业发展主要存在自我效能感低、专业提升渠道不足、职业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探讨了“馆校合作”在中学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视域下创新服务模式、拓宽专业发展渠道、彰显图书馆价值的意义,并提出合作共赢,政策先行;巩固经验,形成模式;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馆校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