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数字教育为教育公平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机遇。在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践现状如何,正遭遇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突破等需要理清。本研究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五个阶段,预测了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了当下信息化视角下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明了教育新基建加速数字教育公平“高层次、高点位、协调、升级”发展突破的关键点,以及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尝试将文化视角引入教育公平的研究,介绍了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威利斯的"亚文化理论",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教育公平研究与实践的启示.文化视角的引入为我们审视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并为教育公平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公平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了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教学资源保障、人员保障、专业发展保障、管理保障六个维度,均衡、优质、个性三个层次,描述性与评价性两个方面的立体分析框架,选取国内外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30个优秀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消除教育薄弱层面的案例,主要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的教研培训;满足教育优质资源层面的案例,更为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资源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支持教育个性化发展层面的案例,更关注资源的适应性和资源的应用方式,侧重利用新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精准地促进学生的适应性发展.研究提出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进阶之路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转变保障机制,需要弥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性短缺和专业发展的短板,更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来促进动态监测与调整.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通知”(教科规办函犤2002犦2号)中,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申报的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已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目标是构建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基本要求是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科(事业、产业)的深入研究,从学术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的理论和有效做法。提出的观点要力求创新,有实用价值,实践性课题成果要能够…  相似文献   

5.
2006,“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回首“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渐深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相继启动实施的新形势下,“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将有哪些新的任务,将围绕哪些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对于这些研究课题,相关职能部门是如何规划和管理的?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又应如何申报和组织课题顺利开展?……让更多的教研人员明晰上述问题,积极参与到“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中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策划本期专题的目的.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在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宏观上分析了“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对“十一五”课题研究从规划、管理,到推动、推广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介绍》则对“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的目标、任务、研究重点、课题范围以及课题的组织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教研人员申请和开展课题提供参考.最后,本刊邀请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负责人。专门介绍了在“十一五”课题申请中可能遇到并应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课题申请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刘杰 《成才之路》2024,(9):139-140
随着“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目标的提出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环境的转型,针对新发展环境下突出教育问题的精准治理,拓宽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基于此,厘清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最新前沿,能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教育公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是双刃剑,它能在总体上为教育走向公平创造条件,也能在局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苏州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均等研究始于东西方哲学对公平问题的反思与追问,逐渐发展为涉及多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政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的主要取向和研究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和现实回应四个方面了解当前多学科研究教育机会均等的进展与问题。多学科、跨学科的视野为教育机会问题的解析提供了多彩的研究路径和逻辑范式,使这一问题超越了简单的教育学框架,延伸为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同时也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更为深刻而系统的解决思路。针对国内对有关教育机会"不公""不均"问题的各种批判,只有将反映教育机会的有关数据的收集、统计与价值探寻、质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够为中国的教育机会均等化进程提供更具本土性、指导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保障,也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入手,着重分析教育信息化对实现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指明了目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最为困扰、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为解决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入难、参与少、支持弱”的现实困境,本研究借鉴已有的融合教育质量理论框架,立足北京市融合教育实践,以“能进入、深参与、强支持”为核心构建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框架,提出孤独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即:多级一体化制度实现“能进入”,多层一体化课程实施促进“深参与”,多方一体化支持保障“强支持”。这一模式积极改善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了普通学校现实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解决答案。  相似文献   

11.
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关注和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在阐述信息技术与教育公平关系的基础上,对“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构建”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两项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特殊教育》2023,(17):8-13
为回应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入难”“参与少”“支持弱”的现实困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借鉴已有的融合教育质量理论框架,立足北京市融合教育实践,提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框架及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推动布局建设区域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创新区域和学校融合教育管理机制,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找到了生动答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公平的合法性危机愈来愈被国内持不同立场的人士所恣意彩绘而凸显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焦点。此焦点的背后事实上更多地内隐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情绪化宣泄与恶意误读。反思宣泄与误读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批判与建构中缺乏一个具有共识意义的独立性反思治理框架,从而能够在公平范式转型的结构性逻辑嬗演中本质性地直面和把握真实意义上的中国教育语境。“统筹教育论”作为崭新的公平治理框架范式,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作为中国教育公平批判—诠释的整体性框架而弥补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中的不足;同时作为新的教育公平研究范式,可以在更纵深的层面上推进中国教育公平的核心新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的审视和反思对促进转型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是必要而现实的选择。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问题和挑战,并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模式以及制度和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框架,提出建立面向信息时代的教育现代化体系、形成内外动力的转化机制、建立面向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联盟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化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面向教育信息化趋势,教育技术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动态和“春秋战国”式的领域之争。基于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新课程标准的挑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受到普遍重视。探讨了基于信息化进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阐述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尝试及其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基于课题研究而提出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方向,以及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专业化方向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06,“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回首“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渐深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相继启动实施的新形势下,“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将有哪些新的任务,将围绕哪些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对于这些研究课题,相关职能部门是如何规划和管理的?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又应如何申报和组织课题顺利开展?……让更多的教研人员明晰上述问题,积极参与到“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中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策划本期专题的目的。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在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宏观上分析了“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对“十一五”课题研究从规划、管理,到推动、推广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介绍》则对“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的目标、任务、研究重点、课题范围以及课题的组织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教研人员申请和开展课题提供参考。最后,本刊邀请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负责人,专门介绍了在“十一五”课题申请中可能遇到并应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课题申请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子课题“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任务。在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后,提出了实施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20年之际,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目前召开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同时举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课题开题仪式。研讨会上,来自教育部等部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部分高校的领导,以及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别就新时期研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意义、背景、重点,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未来又描绘了教育发展的图景,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为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追求。在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31本高水平教育学期刊负责人和学者们出席“与主编面对面”沙龙,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基于这次会议记录和教育类核心期刊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热点,编辑部甄选和归纳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十个重点问题:国际前沿发展研究、面向2035年教育信息化研究、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技术、课程建设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智能教育评价、教育决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交叉视域下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问题总体上以国内外的政策为导向,以关键性问题为线索,突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聚焦未来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