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二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新选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在瑞金沙洲坝村居住的时候,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困难,为了世代记住毛主席的恩情,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的事。教学时,应注意抓内在联系,落实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事迹,教育学生缅怀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的音和义。 教学重点:了解毛主席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激发学生依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①谁见过井?井是什么样的?②为什么要挖井?③“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什么意思?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形成悬念: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挖井人”指谁?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上课 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课文怎么用“吃水”这个词?应该是“喝 水”才对呀!老师常常说,用词要准确,这里的“吃水”是不 是用错了?  相似文献   

4.
刘杜鹃 《湖南教育》2003,(23):33-33
阅读教学中的审题训练,是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审题引读,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减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好命题作文奠定基础。一、审题引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些课文的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看了课题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文章的内容。如《纸奶奶的生日》《院子里的悄悄话》《雨中》等。对这类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看题目,说说自己想知道些什么,想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如预习《院子里的悄悄话》这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看了这个课题后,…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手术台就是阵地》《梅兰芳蓄须》《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这类课文都是通过讲述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教学这类课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从“教什么”“怎么教”两方面,简要谈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喂鸡》是一篇习作例文。教学本课,担负着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时,可紧扣“喂”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中心。一、审题抓“喂”字,了解文章题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对题发问:①从课题看,文章主要写“我”做什么事?②作者通过写自己喂鸡的事,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从审题、解题入手,揭示思路。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许多文章的题目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如我在教《桂林山水》、《飞夺泸定桥》、《将相和》这类课文时,就首先从审题入手,在弄清题意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导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都有重点训练项目.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组课文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明显地体现在讲读课文中.教师应利用讲读课文的教学,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选择材料”,与这个项目相联系的重点课文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在写作中应怎样选材.课文的题目突出了课文的中心,集中体现了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教学中要通过解题、阅读.使学生了解董存瑞的事迹,同时进行引导,理清文章线索,看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的.让学生明白:董存瑞短暂的一生战斗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他在解放隆化战斗中“炸暗堡”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作文,常常离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审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题。我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课文标题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读课文,往往不大留意课题。我告诉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里看出来,一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体裁等等,也常常可以从题目里看出来。每读一篇课文,先在标题上多琢磨琢磨,可以唤起我们读文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讲读《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将”是武将,课文讲的是古代赵国的廉  相似文献   

1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只满足于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没有从内容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有碍于真正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内容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上有所提高,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教育。本文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浅谈几点具体做法。一、抓课题分析体会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凭眺“窗口”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读题思考:(1)长安街在什么地方?总理指谁?(2)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是什么人送总理?这里的“送”与平常的“送”意思有什…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做到“文道合一”,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巧妙结合。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如在教学《飞夺泸守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  相似文献   

13.
感知课文语文教学是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感知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目的。感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题,扫除字词障碍,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总的印象。首先抓审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审题法。①“天堂”原指什么?(学生查字典回答)这里比喻什么? ②“鸟的天堂”是指的什么? ③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寓理于物、寓意深刻,学生初学此类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用“狠抓重点语句,紧扣思维训练”的导学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刻领会古井无私奉献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鸟的天堂》这个题目醒目,简洁,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来组织教学,这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一,初读课文时审题。这个阶段的审题很重要,可以激发求知兴趣,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释题,教师板书“天堂”,指出字典上的两种解释:①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  相似文献   

16.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曾住在瑞金城外沙洲坝,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里人吃水困难的问题。解放后,当地人民在井旁立碑纪念毛主席。学习本课,除加强字词训练外,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沙洲坝人民为什么要在井旁立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时,可采用如下两种教法:教法一:直入中心,回溯全文。一、桥题初读,捕捉中心。教学伊始,出示课题,设问释题:①“不忘”是什么意思?②谁“不忘”挖井人?③从哪里看出他们“不忘”?学生带着问题初读全文,很容易捕捉到中心:第三自然段“吃…  相似文献   

17.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18.
一、抓课文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一般由此启疑,学生的思路会很快被打开,迅速搜寻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作出快速的反应,提出问题,探求新知。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经我这么一点拨,学生在2分钟内提出了:“倔强”是什么意思?倔强的小红军是谁?为什么说他倔强?……此时,我对同学们的质疑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  相似文献   

19.
王剑 《良师》2002,(20)
我们读一篇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题目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题目可以说就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因此,重视审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审题,一般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一、弄清题目的意思阅读时着重理解题目中比较难懂的词语的意思。如《鸟的天堂》一文,审题时先弄懂“天堂”的意思。天堂的本意是迷信的人所指的神、佛、仙人居住的地方。一般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这里指“乐园”。“鸟的天堂”就是“鸟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文泽芝 《湖南教育》2003,(11):37-37
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教学时,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题眼。例如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甲”字就是“居首位的,第一”的意思。由“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具体感受它们的美,最后可获得清晰的感受:桂林的山水确实天下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在文章中常常能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熟读“文眼”所藏的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