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绿色生产力是以"绿色"为核心价值的生产力,具有绿色性、可持续性、协调性、人本性特征。我国目前一些企业的绿色意识淡薄,缺少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积极性,绿色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同时政府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足,监控管理体系不完善。发展绿色生产力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要加强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开发新能源;政府还要加大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政策扶植力度,完善环境政策法律体系,强化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2.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总结了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当今企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绿色采购得到很大推广,又由于林业的特殊作用,林产品绿色采购意义更加重大。林产品绿色采购与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很强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林产品绿色采购和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界定,分析林产品绿色采购与林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中国绿色采购与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建立绿色采购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联动模型,并提出在联动机制下政府和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述了再煤矿企业中提出绿色开采是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重点论文绿色开采技术和绿色开采的意义,总起来说绿色开采是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绿色施工的含义,重点阐述了绿色施工技术在绿色电力(风力发电场)工程建设中方案及措施的具体实施,评价了绿色施工理念的树立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企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指出了企业顺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绿色营销是企业的营销活动,绿色营销的策略主要是由企业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和方法构成的.21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和绿色经济的时代,绿色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7.
运用双元性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将双元性绿色创新分为探索性绿色创新和利用性绿色创新,探讨探索性和利用性绿色创新与企业客户优势、技术优势和财务优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技术动荡性的调节作用。221家制造企业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探索性和利用性绿色创新均对企业客户优势、技术优势和财务优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技术动荡性不仅正向调节探索性绿色创新与企业客户优势和技术优势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利用性绿色创新与企业客户优势和财务优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绿色营销的世纪,中国加入WTO,企业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绿色营销。本文将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结合起来谈绿色营销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9.
孙兰 《科技管理研究》2022,(12):179-187
鉴于除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间市场竞争的驱动外,企业绿色技术转型还受到来自政府部门政策的助推,为揭示企业绿色技术转型的作用机制,构建一个多阶段多寡头博弈模型,设计一个政府部门相机行动策略,研究企业在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以及政府政策三方面作用下的绿色技术转型决策机制。结果表明:绿色市场需求是企业发生绿色技术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在绿色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技术时,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绿色技术转型;政府采取相机行动策略有助于激励更多企业实施绿色技术转型。因此,对于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转型这一由市场上多参与主体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动态协调的过程,从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决策和政府政策制定调整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柯黎 《科技创业月刊》2012,(3):50-51,54
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面对现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问题,我国的企业当前应该建立绿色营销模式。绿色营销是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管理过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绿色营销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企业,绿色营销是企业的营销活动。从绿色营销的内涵、现实意义及实施的必要性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方法讨论与战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将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我国制造业必须推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相似文献   

12.
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绿色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面对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和绿色需求,企业只有迅速转换经营方向,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应用绿色科技,定位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取得绿色认证,有效开展绿色营销,才能赢得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目标”的号召下,绿色金融是引导节能减碳的重要市场金融工具,绿色创新是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清洁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江西、新疆、贵州、广东、浙江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进行准自然实验,以沪深A股的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并针对企业和省份层面的其他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普遍强于其他企业;同时地区开放水平也会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绿色金融改革体系;针对重污染行业制定对口指导方案;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吕知新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184-194
试图回答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问题.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等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同时无论是数字金融的综合指数层面还是覆盖率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以及数字化程度指数层面,对工业经济绿色转型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工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融资效率进而提高其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努力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提高数字金融的覆盖面积、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支持工业行业创新创业发展,以及加强数字金融与新金融业态协同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绿色技术资源向企业转移缓慢的原因及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绿色技术资源向企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关于企业绿色管理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绿色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相容性的角度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绿色管理及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以珠三角235家制造型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客户、管理层、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技术相容性正向调节股东与企业绿色管理关系,企业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设计是一种新概念,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和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概念,针对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对绿色制造的实现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发明 《科研管理》1998,19(4):20-26
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从研究与开发的绿色化、创新过程的绿色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绿色化以及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四个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于在实践中完善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规制及导致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的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排污税、排污许可证、统一的排放标准三种环境规制政策与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当传统技术和绿色减排技术的边际减排成本(MAC)曲线存在交点时,三种规制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影响模式相同;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的程度与环境规制政策强度呈现“倒U型”关系.若考虑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等异质性,则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的程度与环境规制政策之间的关系会呈现更为复杂的非单调关系,可能存在“倒W型”.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配合适度的严厉性可以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理论基础、战略意义和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责任挑战、培育可持续的责任竞争力的最佳战略选择;案例分析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战略在思路和实现路径上各异,应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