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我们从课例研究的角度,总结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三年前开始关注课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团队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将顾泠沅的“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教育行动模式转变为“一个课例、两次研讨、二三次反思”的课例研究模式,主要通过深化课例的三个主要环节——课例设计、课例观察和课例总结来反思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总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龚龙英 《江苏教育》2007,(12):39-39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内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经历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通过三次教学使我切实体会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  相似文献   

3.
教学背景: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由于没有“前车之鉴”,也没有“他山之石”,对实施这门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参加全市新课程教学观摩培训活动,我执教了《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三次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使自己切切实实走进了新课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广州市荔湾区信息技术新教师的增多,新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广州市荔湾区教员工作的重点和关切点,“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是新教师培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合作教学设计——教学及同伴观课——反思及评估修正——修订后再教及观课——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等流程,能使培训的深度有较大的提高,教师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老课重上,省时省力,稍微磨一磨,即可闪亮登场;新课重磨,劳心劳力,必须经受挑战。我把目标锁定在无数名师演绎过的经典课例——《认识人民币》上,开始了本人从教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炼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实践与思考,经历了“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的过程,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人民币的认识》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和“上升”中走向成熟,逐渐彰显出好课的光彩。现将磨课的个中滋味与各位同行共享。第一次实践简单克隆遭遇尴尬[教学流程]一、看物猜价,揭示课题。1.…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得失,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语文课堂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步曲,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三大策略。一、课前反思——充分准备语文课前反思是指向语文未来教学的反思,包括反思过去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思考即将教学的内容、学情、方式。课前反思是…  相似文献   

7.
课例研修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反思性实践研究。按照“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行为跟进”的课例研修模式,我校地理组连续两年进行了四次课例研修。通过研修,我们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作用,并梳理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中主问题构建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个优秀的教师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通往“金字塔塔尖”的道路又在哪里?“反思”是这几年不断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但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在一次听课中,我们发现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思、实践过程。不论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和尝试是不是正确,我们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我们可以称之为“反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这是组成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说,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一起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相似文献   

9.
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优秀的教师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通往“金字塔塔尖”的道路又在哪里?“反思”是这几年不断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但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在一次听课中,我们发现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思、实践过程。不论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和尝试是不是正确,我们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我们可以称之为“反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这是组成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说,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一起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了教学,让教师开阔了教育、教学视野,通过“七课一反思”实践反思,调整完善,再实践反思,再修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定位提高了,  相似文献   

11.
【缘由】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在理念上已达成“以人为本”的共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学生真正参与探索、构建、讨论与交流的成效却很低。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遵循“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之路,在“实验课”的基础上,修订教案,再作第二次实践,分别在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带来的结果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和快感。现将教学过程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我们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而且新问题往往是前一问题的延续或深入,于是,我们便引导大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我们将这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称作“问题推进式研究”。在研讨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采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教研形式:先由执教者“说课”,然后大家根据“说课”进行第一次质疑和反思,执教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活动设计并进行课堂实践。在观摩执教者的课堂实践后大家进行第二次质疑和反思,并完善活动方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由于新教材不提供具体操作的教案,只有…  相似文献   

13.
“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反思——反思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中反思——课堂教学智慧生成与机智创新;课后反思——回顾研究与反馈评价。但此教学模式中的反思并不局限于某一阶段,而要促使教师在“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实施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是显著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有效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课例分析模式是校本教研的四种模式之一。主要包括一个课例、二次反思和三轮研讨等环节。其设计的“原型”是“微格教学”,但又有别于“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注重对教师单个教学技能的反复训练,强调经验传递和实践指导,而“课例分析”则关注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强调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提出问题并分析、跟踪、界定,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对研究的反思,通过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的实践过程,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素养。“课例分析教研”是以某个实际课堂教学为行动中心的教师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活动。它以“课例…  相似文献   

15.
汤雁萍 《时代教育》2010,(3):251-251
“一课四研”活动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4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通过执教、研讨、反思、再执教、再反思的循环,使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备课前同学科教师要对本单元进行集体研究,再由一个执笔教师集大家智慧统一撰写教案,之后执教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授完课后,进行课舌反思——此为“智慧+个性+反思”的单元备课。  相似文献   

17.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任务教学合作研讨——首次实践同伴观课——指导反思优化应用——优化设计再次实践——再次反思优化提升"五个环节,两次观课,将培训的主体交还给教师,使培训形式回归教学本质,培训内容贴近教师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立足于常态课,建立研修分享平台,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8.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当然,教学反思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等,但找准反思的“着力点”,则更有助于反思的深入。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谈谈教学反思应找准的几个“着力点”。一、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  相似文献   

19.
“两课两反思”即两次上课,两次反思,就是“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反思,,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与研究活动。笔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与思想,在课例《用图表分析数据》中,依托“两课两反思”实现了从以老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促进学习主体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达到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初始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在教学中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进入更优化、更完美的教学状态。“初始课”后反思强调的是一个包含着重建环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对初始课情境的回顾,更强调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不足,找出困惑和不解,并进行修正和完善,继而将设想重新付诸下一个课堂。初始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及时、理性的教学反思,可以让“再教设计”更趋精彩;同时它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经之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也特别地强调了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