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主体性是存在于他我关系中的,自我依赖于“绝对他者”。为此,主体具有了为他者的“被动性”的特质,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理论主体”向“伦理主体”的转变;最后,主体性转化后的绝对伦理责任主体和诸多他者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交往经历了主体性范式与主体间性范式,但这里的主体因为其认识论和知识论特征而遭到了后现代的解构,从而使交往主体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师生交往的他者转向为主体的重生带来了契机。新的主体通过对认识主体的超越而成就了自身伦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演变为自我向他者靠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也使师生交往过程成为充满责任与正义的道德的过程。这一新生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亦是正义的主体;既是被动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主体,最终促成了伦理型教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相似文献   

4.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冯建军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0-18,26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相似文献   

6.
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特定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无论是教育关系还是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必定有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他们代表着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7.
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人类社会面向新的现实生存。从课程领域看,技术的介入加剧了现代课程的伦理困境。智能算法对教育过程本真的遮蔽、人与机器主客关系异位的价值倒转、数字鸿沟弱化边缘群体的生存,显现现代课程对他者生存伦理关怀的缺位。呼唤他者到场,重构课程关怀伦理,有利于抵制自我生命反思的遗忘与丢失、打破数字生存中的去责任化怪圈、修缮技术占位下的情感交往退化。这需要现代课程从课程设计的价值遵循呵护他者的绝对差异,从课程主体的责任担当协同人与技术的他者关系,从课程实践的伦理转向持守我为他者的“爱的行动”。在他者关怀的实现方式中,应坚守课程的教育性原点,寻求科技与人文的双馨;观照课程的公平性向度,庇护自我与他者的共生;领会课程的他者性意蕴,以召唤爱人与责任的归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身体自我量表对359名聋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价值感上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差异极为显著.在社会取向人际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价值感上差异显著.聋哑中学生只在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年级的变化,在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年级差异极为显著.结论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总分在整体、相貌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他者”视域与和谐理论——从“我是谁”的追问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是谁的追问、自我意识的产生以及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等三个角度,阐释自我掩盖下的他者本质。文章认为,主客二元结构下的主体独语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谐理论中引入他者的维度可以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承认他者的存在与自我的不足,是认识不断超越自身、进入新境界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0.
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化社会的道德困境表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缺乏道德共识的背景下主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提供了一种解决该问题的可能路径。他者伦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这一思想有助于当前学校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角度来重新理解道德教育中的自由与为他性,即道德自由就是为他者负责,在尽责中获得自由,为他性就是主体性的表现。这一理解为个体化社会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确定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自我”与“他者”的对象化关系是探讨师生关系时不能回避的。他者相对自我而言,是不能还原为自我的绝对的他者,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从而趋向多元、多样和全方位。他者的独特含蕴为当代师生关系发展所需要,他者视角下的师生关系体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关系、携手共进的教育关系和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构建他者视角下的师生关系,要正视差异,强化师生双方的共在向度;超越自我,推动师生的对话与共享;强化责任,构建交互性的师生共同体;彰显伦理,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风明  陈锦秀 《教育探索》2004,(11):100-102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师生的情感交融、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哲学带来了主体对客体的压迫、占有,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对此,应当以主客统一的方式重构自我和"他者"的伦理关系。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生存方法、生命意义等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会产生压力感、虚无感、危机感甚至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所以,应以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出发,重构青少年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提高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传统自我观中,自我具有低现实自我和高理想自我的特点。由于受到西方所强调独立型自我观的影响,传统自我意识开始了现代建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时间通过哲学时间、艺术时间和生活时间等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传统节日影响下的自我意识具有时间取向、关系取向及主题取向等3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当代著名印第安裔小说家莫利·卡拉汉在<魁北克的异邦人>中对女主人公洛佩兹的种族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嬗变过程密切追踪,勾勒出其自我认知意识的线性演进图.洛佩兹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他者"的介入,引发洛佩兹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次婚姻的炼狱般经历,见证了洛佩兹自我意识的成熟;而最终性别话语权的回归,则标志着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完成.洛佩兹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影射了加拿大白人社会中全体印第安人种族意识与主体身份的双重觉醒.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云南省边疆地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三所中学的656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许多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哈尼族中学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哈尼族女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各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初一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杂居地区哈尼族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特殊价值感均显著高于聚居地区的哈尼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莱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思想可以为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入伦理学的血液,为教师合作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教师应从合作中仅关注“自我”的取向中抽离出来,实现“为他者”的伦理转向。为此,教师在合作中应被看成具有差异性、绝对性、外在性与陌生性的“他者”,在与“他者”“面对面”的“亲近”中与“他者”进行一种袒露自我的“言说”,开拓教师合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