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使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对内蒙古5所高校14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发现: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显著负相关,心理控制源的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与择业焦虑正相关,内控性与择业焦虑相关不显著;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目标选择因子、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因子可以反向预测择业焦虑,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可以正向预测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项对择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心理控制源与择业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预测择业焦虑,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作用受到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张家川回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对心理控制源的影响.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49名张家川回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控制源水平进行团体测试.做出相关和回归分析,以此来说明回族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回族中学生在心理控制源量表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且高、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回族中学生在心理控制源水平上的得分有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身体锻炼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自尊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不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锻炼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相关。身体自尊和身体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框架,采用身体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体育创新能力量表对14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2)身体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体育锻炼态度在身体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预期,作者对此从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量表、大学生自尊量表、大学生社会焦虑量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自我灵活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t=3.221,P<0.001),其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r=0.379和0.126,P<0.05)。(3)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的作用(R2=0.224)。(4)自尊是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起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自尊在大学生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拟《在校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山西师范大学20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其体重指数(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普遍较高,且男生大于女生;(2)不同体重指数组别在身体自我满意度方面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满意度组间BMI差异较大,男体重指数与身体满意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女体重指数与身体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与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接近常模水平,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总体幸福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困扰对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良好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能改善提升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检验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模型.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实验组被试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实验期间不参加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被试在身体素质、身体自尊、疲劳、抑郁、TMD、强迫症状、SCL-90总均分上,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均显示,在身体素质、PSPP总分、疲劳、抑郁、TMD、强迫症状和总均分中,中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在假设模型中,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心境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或者同时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结论: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3条路径:一为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二为体育锻炼通过心境中介变量影响心理健康;三为体育锻炼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路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均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耐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421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对个体耐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耐力在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这就表明,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耐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耐力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8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身体自我效能、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身体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呈显著性,高、低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任务及自我定向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低年级的差异呈显著性;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关系最为密切;身体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预测效果最好,并且可以通过任务定向进行预测,自我定向不能预测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研究结果提示,若要通过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来促进运动参与,应注意目标取向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从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14.
身体活动在个体发展各阶段具有广泛的心理健康效应。已有研究提示,有氧练习与抗阻练习对儿童、青少年的P3与工作记忆等认知表现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对学业成就测试有潜在积极效益。身体活动还对成年群体的执行功能及抑郁表现具有中等程度的改善效应,并且对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及多发性硬化症老年群体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临床效果。身体活动心理效益的生物学机制主要体现在血液灌注水平提升、突触发生及脑源性营养因子的表达。未来研究中,应当丰富随机对照与纵向性质研究,身体活动与其它因素对脑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潜能是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能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生是生理、心理定型的重要阶段,研究不同体育锻炼项目时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影响,就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益,通过体育锻炼的实验,探索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抽样,对某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身体自尊水平与积极情绪状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的PSW维度的均值显著大于高中生;男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及各因子和积极情绪的均值显著大于女生;运动群体中学生的PSPP及PSW、SC、PC与PF因子和积极情绪的均值显著大于非运动群体。结论:初中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明显高于高中生;男生的整体身体自我满意感及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体验要明显高于女生;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积极情绪有直接促进作用,且也能通过提高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对其积极情绪起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身体自我是自我观念最早发展的部分.我们在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一系列研究积累了5项结果.1)对于人的生活满意感而言,主观身体感受比客观身体形象更重要;2)在整体自尊的基础上,主观身体感受仍可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做出增值贡献;3)身体自尊通过整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产生影响;4)在大学生群体中,身体自我对于生活满意感而言至少与学术自我同样重要;5)依体育成绩高低分组时,身体自我价值感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重要的变量;依学业成绩高低分组时,学业自我评价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我们今后的研究任务是从调节变量的角度继续探讨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之间关系的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效应以及身体自我的可控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和体育情感水平均处于良好状态,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自我锻炼能力较差,体育锻炼意识尚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工作之余追求健康,愉快身心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东方文化的角度,以华佗的五禽戏为切入点,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含义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生物学功能和心理建设效能,最后指出了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旨在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愉快身心,拓展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体自我是整体自我的核心成分,与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考察残障者身体自我因残障所受的影响,探讨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残障类型、成残时间和性别三个重要因素以及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结果发现:残障类型与身体自我不同的维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学习障碍对身体自我没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功能性的躯体残障更能损害身体能力知觉,而外显的残障能对身体意象造成更大的影响;先天残障、年龄较小的残障者表现出更低的身体评价;残障者的身体自我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独特的性别差异;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残障者提高身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对已有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