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文化转向”.因此,从科学革命的视角探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介绍翻译研究如何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完成了“文化转向”,从库恩“范式”、“危机”、“革命”的视角对“文化转向”进行分析,探究“文化转向”的原因,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字符号的统治开始被图像符号“僭越”,出版文化从一统的文字阅读转向部分视觉图像的阅读。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堕落?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一趋势?本文将对“视觉文化”转向发生的原因,阅读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1):191-195
对“翻译”概念的定义是翻译研究的起点,把“翻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来研究,是现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具体体现,因为各类学科同属人类文化的范畴,“文化转向”本身就意味着多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把“翻译”作为一个像“社会有机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文化符号学工具来进行透视,能够更好地展示“翻译”的全貌,从而有效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文化资本流通主要有“罗杰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3种方式。它们分别常现于早期的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阶段以及当今“社会学转向”的翻译研究阶段。文化资本流通模式的发展表明新兴的翻译研究将着眼于民族思维、文化政治影响、翻译的社会效应评估等更加综合的因素,更为宏观的翻译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中有几次“转向”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几次“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使得一个系统的现代文化哲学得以建立起来。具体而言,维柯、赫尔德、卢梭试图在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下构建文化哲学,因而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语义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民族学转向”,而恩斯特·卡西尔则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转向”,把符号思维确立为哲学的新原则,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哲学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观察和把握教师发展,主要基于对教师人格和品格的尊重,根本指向在于达成教师个体性、发展生态性和内在主体性的统一。具体路向为:从行政推动转向服务引领,构建“分段、分层、分类”的教师“梯级培养”体系;从孤立单元转向系统构建,让教师发展融入学校育人生态系统;从外力驱使转向内力驱动,激活和唤醒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语言文化的提升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当代文化实践,探完了“视觉文化”的本质内涵及“视觉文化”的可能文化形态,并以此来观照当前文化的现实境遇,从而对使我们对当前的“视觉转向”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已经成为当代译学研究的热点。在分析了“文化转向”为译学研究带来的重大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指出“文化转向”只是翻译研究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向度,是一种外在性的研究,不能取代语言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0.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是在当前文化的“视觉转向”中完成的。“第五代”的影像从承载“生命欲望”向迎合“视觉欲望”的转化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的变迁,他们已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转换为大众电影产业中的首席工人。“第五代”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之手导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所采用的拯救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策略 ,已伸展到新的陌生领域。中国时下的文化研究热 ,对经典或本土当下的文学似乎激情无多 ,而对从西方传入而又在中国市场上走俏的流行“文化”却偏爱有加。热衷于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家们如果是想改换门庭 ,则此种研究法无可厚非 ;如果真是想拯救文学而为文学开拓道路 ,则另起炉灶的文化研究有缘木求鱼之嫌。其实 ,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微篇小说、报纸副刊的微篇文学“千字文”、游记、通讯乃至网络文学 ,就是比那些大部头的纯文学作品有市场、有生命力、有适应性。中国的“生命诗学”、“生命文化学”恐怕是我们迎接挑战又能开拓未来的一个良好的文化生长点。我们需要警惕变为美欧传媒传声筒式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英美学界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为讨论另辟蹊径。论文将重点分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理念等三个关键领域的差异。笔者认为文化研究不是困扰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问题,而是解决文学研究诸多内在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7.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情境对当前文学底层书写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与大众文化的共谋,颠覆原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叙事,给文学的底层书写造成困难的同时也孕育了爆发的机遇。当前文学的底层书写由微而显,但怎样摆脱文化上的困境、合理地表述底层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