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竞技体育欣赏的现状从欣赏途径、频率、目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树立终身体育观审视高校体育欣赏教学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欣赏教学注重感官方面的刺激与享受,使大学生能读懂体育、欣赏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积极树立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3.
论体育欣赏的条件与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体育欣赏的条件:健全的感官、体育文化修养、体育欣赏的心境、正确的审美观进行了全面探讨;对体育欣赏的过程:应目、会心、内模仿与畅神、回味与内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体育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并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欣赏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欣赏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得出体育欣赏有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趣味性的特性;旨在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培养体育欣赏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谈体育欣赏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体育欣赏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抒发情感、激励奋进的形式之一.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体育欣赏的特性,探索了体育欣赏在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求了解更多的信息,寻找更积极的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主动的体育消费行为目的,通过1800名男女大学生98项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活动的空间结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待主要内容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往往容易停留在认识上而缺乏实践性;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3.在较大的一个时期内,大学生体育消  相似文献   

7.
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社会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665名高校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作相关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加入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起积极影响,与非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两组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2)是否加入高校体育社团,对于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影响不大;3)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随其加入大学生体育社团时间长短呈现高度正相关;4)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与是否加入高校体育社团,以及加入时间长短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体育欣赏能力对学生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讨应对策略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和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使用自编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感受量表、简易应对策略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88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以及应对策略情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受处于有点压力和压力一般之间,且压力显著低于普通专业大学生;3)应对策略在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感受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足球选项课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剖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教学对比实验,分别对以足球专修大学生与体育普修的大学生学习一年后其所具备的体育锻炼能力作相应的评估与比较。结果显示,足球专修大学生在多项反映个人体育锻炼能力的因子上,明显强于体育普修大学生.对此作相关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对大学生实施体育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高校尽快面向大学生开设体育美学课;努力使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美学理念;美化教学环境,营造美的教学氛围;积极培养大学生体育美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通过采用艾森克(EPQ)人格问卷对江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PQ三个维度的男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体育行为中还是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虽然在一些体育活动的形式、项目和自我运动能力的选择中,交互比较存在着个别差异,但大部分没有差异影响.这说明当前江苏大学生在大学这一特殊社会区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融入到这个集体环境中去,与人相处,善解人意,较好地适应环境;比较稳重,善于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3.
对山西省1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欣赏选修课的现状及学生对开设体育欣赏选修课的需求进行调查,并在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探索性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欣赏课是可行的。教学过程采取"导入欣赏、初步领略、分析研究、深入体验、欣赏小结"五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剑  常波  田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30-1632
探讨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新颖独到、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有明显的作用;3)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效能等社会心理能力的变化,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健康的发展;4)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紧张,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形成合理的心理应付机制,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景中使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心理上的资源耗竭得到合理解决,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育欣赏是指欣赏者通过媒体或在现场观看他人的体育活动,了解运动员、竞技运动项目以及竞技体育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产生积极心理作用、教育娱乐以及政治经济等功能的一种文化活动.大学生进行体育欣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的一种生活,进而实现端正学生的体育态度、培养体育素养及促进学生体育生活化和实现终身体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如何欣赏体育比赛,明确了两个观点。第一,通过欣赏体育比赛,了解和学习体育知识,充实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第二,通过欣赏体育比赛,来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逐步提高对体育比赛某项的兴趣性,这样就养成了自觉有趣地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对于我们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及其耐挫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活动量和强度、参加体育活动意愿与其紧张性情绪存在显著相关;参加体育活动形式、体育活动目的与其稳定性情绪有关.为此提出科学有效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框架,采用身体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体育创新能力量表对14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2)身体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体育锻炼态度在身体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预期,作者对此从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表明:1)大学生体育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偏低的因素之一;2)大学生体育生活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表现在强身健体的需要和增强友谊(交往)、消遣、审美的需要;3)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主要成因是缺乏运动器材、学习任务重、缺少适宜的运动项目和经济条件;4)大学生体育生活是协调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其对普通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课程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学科知识,激活美术欣赏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