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智军 《阅读》2008,(9):18-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七绝《示儿》同为著名的爱国诗篇。前者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后者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平的最后诗作。两首诗一“喜”一“悲”,表达的是诗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树丫 《阅读》2005,(1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诗人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汴京,于是他跟随父亲几度漂泊流离,直到九岁才返回故乡。青年时期,诗人陆游曾师从著名诗人曾几学诗。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产量较多的一位作家,现存诗歌就有九千三百多首。他的诗风豪壮悲愤,是与唐代诗人杜甫齐名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一生中有两篇脍炙人口的写给自己儿子的诗,即“示儿诗”,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那浓浓的父子情、爱国心。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读懂陆游的父子情。《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出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一首诗。诗中…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以冲天的爱国激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不仅有着铁骨铮铮的干云豪气,还有着微波叠涌的一腔柔情。他与前妻唐婉愈老愈烈,愈纯愈痴的生死恋情,完美回答了人世间情为何物,让后代读者为之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4.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楚人“尚武”成因、体育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商朝至西周,楚部落、三苗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背景是先秦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5.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6.
韩帅 《阅读》2014,(12):29-29
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首《示儿》几乎家喻户晓。可是,对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耳熟能详的人不是很多。不过我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尤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文”轻“道”的错误倾向,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地位为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通过不同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下来.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样等有成就的爱国作者,并留下了大量爱国忧民、歌颂祖国河山,反对外族侵略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连接古今文学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历代爱国作家及其作品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8.
新“空巢”家庭成批出现已成为我国无法回避的社会人口现象。“空巢”导致了中年夫妻身心健康和“空巢”家庭生活健康的双重危机。现代社会正逐步兴起的休闲运动所具有的健身、调心等功能符合新“空巢”家庭建构健康生活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一种控制新“空巢”家庭风险的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论"二分法"的终结与"三分法"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论比一点论具有更深刻更果断的特点。但由于它难以在动态中把握持久平衡,无法捕捉两极之间的那个“第三者”,因而不能最终战胜形而上学。能够驾驭两极,游刃于“第三者”的只有三点论,它的最初表现形态是由分到合,即由一分为二到合二而一的,一分为三则是它发展及转化的最高环节。所谓一分为三,就是对多样性世界的三分看法,它反映了事物的全面(正面、反面,侧面),把握了矛盾的全体(静态矛盾、动态矛盾,矛盾中间),概括了人类文明的全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科学的世界现与方法论。“三”便是万物的基元。  相似文献   

11.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3.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的一道特殊风景。毋庸讳言,这些词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颓废流宕。但在批判之余,我们也必须承认,词人借醉乡梦境吐露出的某些真实情感,就象蚌病成珠那样,毕竟具有着一定的思想价值,未可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说"诗教"     
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精神出发,提倡诗性文化;又从诗性文化出发,提出“诗教”的命题,并认定它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教”对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和最独特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今天,继续提倡“诗教”则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萱 《职大学报》2011,(2):1-3,52
在当代女性小说文本中,有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较为常见却又特殊,她不是对人物的简单描写刻画,而是通过女性人物与其"梦幻"镜像之间的对比、映照来凸显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内在矛盾和精神成长。在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梦幻"镜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东的诗歌是耐读的。《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是对传统价值的“叛离”,成功的退隐在文本之外、追求口语陌生的美学原则等构成了抒写本我真我的情怀,形成了朴素抒情的诗学准则和审美判断,有意无意地反抗着传统文化赋予语言固有的价值观念,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一种品质性语言:口语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诗歌中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秉承的正是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并且李白诗歌所秉承的这种游侠精神气质与当时的游侠传统、时代文化及李白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