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商丘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商丘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不高、体育健身意识较差、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运动竞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以运城市市区内中型社区体育活动特点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对运城市市区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积极性高;居民活动时间、空间相对稳定,活动项目多样化,活动群体年龄结构老年化;场地服务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社区发展不均衡.本文对些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老城区居民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市老城区居民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全民健身和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认识,健身目的具有多种认知特征;体育人口约占37.1%,在年龄层分布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体育健身的时间和项目具有年龄特征,居民体育健身外部环境良好,但体育消费意识较弱。针对现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制定当地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运城市市区内中型社区体育活动特点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对运城市市区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积极性高;居民活动时间、空间相对稳定,活动项目多样化,活动群体年龄结构老年化;场地服务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社区发展不均衡。本文对些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三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如果能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将能推动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北京市社区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目前我市社区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 ,对我市社区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在居民的健身意识、社区的体育健身条件、组织管理和经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如何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道体育发展与居民健身方式转型——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归纳分析等方法,围绕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珠三角6条区域绿道节点上的居民绿道体育运动状况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道体育文化的日益传播,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健身方式不断改进,锻炼频度日趋合理,绿道体育消费不断增加,珠三角绿道体育正朝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标杆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西部地区乡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西部地区乡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所在地居民对健身服务不满意。建议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深化观念,增强乡镇居民健身意识,努力改善乡镇居民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群体经费筹集社会化,转变乡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9.
居民体育素养的提高能够带动其参与锻炼或付诸体育行为的积极性,对居民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以及全民健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结合城市居民体育素养亟待提升的现状,详细探讨了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及其目标和评价。提升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西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山西省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消费水平在城镇居民消费中没有占据一定的位置,整个社会对居民形成体育健身的环境偏弱。针对山西省体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地位提出相应建议:正确引导体育消费,促进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改善、提高居民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偏好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体育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1)广东省城镇社区居民整体健身意识较强;(2)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项目既存在多样性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广东地域特征;(3)城镇社区居民的经常性健身活动主要采用就近的方式,绝大多数与亲朋好友及邻居一起锻炼,说明通过社区健身环境的健身活动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4)没有时间和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以及场地设施不完善是影响城镇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口头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运城市盐湖城区河东广场、南风广场及不同方位小区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场地、健身器材的配备设施等进行调查,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非常滞后,体育健身设施检查维护率较低,严重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为相关部门解决公共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合理地增设运动器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居民观念更新,健身意识增强,体育人口增加;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规划合理,无锡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策略的研究表明,政府相关政策与文件的支持与保障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居民良好的健身意识、俱乐部自身优势的展现以及媒体的宣传作用,共同构成了居民参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动力条件;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是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决策的依据;社区体育俱乐部内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是其发展的内部动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从化市城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化市城区居民对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以及锻炼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参与动力不足,针对以上的情况提出:从加强政府和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水平,全面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深化对公共意识的认识,探讨体育健身的教育功能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培养居民公共意识的途径,从而为提高全民公共意识水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世界公民,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六盘水城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政府加强行政职能,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六盘水城区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系统的过程中,注重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机的结合,来促进六盘水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本逻辑”的体育健身空间生产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揭示“资本逻辑”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引发体育健身空间的价值与属性转变,最终导致无序蔓延性、非正义性和供需不平衡性等体育健身空间的样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产“人本逻辑”主导的符合人本尺度、维护人本权利、满足人本需求的体育健身空间。研究认为:完成体育健身空间生产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体育健身空间“人本”价值的跃升,推动我国体育健身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经济学有关理论,对城市社区中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势头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高速经济发展给社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从居民精神需求、体育消费、大众健身的实际出发,以及由扩大的社区体育市场结构变化给体育产业带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阐明了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目标的实施与体育产业间联动发展关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庆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社区的体育设施、体育服务管理以及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活动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分布已经改变“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社区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增强;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是居民钵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日常体育锻炼以小型多样的健身、保健、娱乐等项目为主;工作忙、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和体育活动经费是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开展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改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加强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畅通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