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以中央7号文件及相应政策法规为依据,利用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建立起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建设的系统要素库。通过决策层次分析法(ATP法)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并指出,必须抓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这一主线,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必修课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展开阳光体育运动,注重校本元素的发掘,同时建立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客观的评价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重新审视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简称体育中考)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观念改变、体育教师和学科的地位提高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体育中考逐渐呈现种种弊端,最终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议我国体育中考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为契机,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突破口,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点目标.并指出在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进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积极组织竞赛活动以及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机制等策略科学发展“阳光体育运动”,达到共促学生体质增强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以阳光体育运动过程监控体系智能评价系统为研究对象.该智能系统评价系统能够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极大减轻体育教师计算学生体育成绩的工作量,有效调动广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借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5.
“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全面解读活动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思想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树立融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建立了选项分层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体育课程资源在健康、娱乐、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将课内外一体化、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课程体系,作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并把强调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双要素,以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要以四川省10所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四川高校2015级新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四川高校大学新生男、女生的总体体质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体质情况呈现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建议坚决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提升政策有效执行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夯实学校体育社团基础,丰富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强化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体质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第三方监测制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等.  相似文献   

7.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结合指导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文件精神,采用德尔菲法和有序样本聚类法,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体系的结构为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组织领导、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舆论宣传、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而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建立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表。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对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定量的评价,有效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从学校改革与实践出发,以高校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等相关问题作了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结果为:通过运动方式的系统设计,达到改进、完善高校体育活动文化圈,构建高校体育运动模式,使高校体育达到“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真正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中学体育教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欢和参与度等都有所提高和改善。随着我国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其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Delphi Method、数据统计、评估测试等方法研究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成绩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评价体系融合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堂教学、阳光体育三部分考核内容。实践证明: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重新制定,对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课程学习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耗散结构视域下“阳光体育”生态系统发展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立足于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关及涨落机制等自组织系统生成的条件。探讨了"阳光体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具体措施:开放性是"阳光体育"发展的前提;远离平衡态是"阳光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非线性相关是"阳光体育"发展的内在机理;涨落是利用波动达成"阳光体育"有序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依据中央7号文件等相关政策法规,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旨在通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把握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指导阳光体育运动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不够系统,实际操作层面研究较为欠缺;"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应该是通过主体、客体和中介等三环节之间形成合力,通过从制度层面解决运行机制中的漏洞,所形成的长效机制;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存在偏差,其参与现状令人堪忧,"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硬件保障不足,软件组织落后,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应当“大众体育优先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涵是要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强调“体育为人人”,满足参与本人的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等多种需要。新世纪发展中国体育的战略举措应是“大众体育优先发展”,并应从完善大众体育的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全民健身运作机制、同卫生工作紧密结合、构建绿色体育明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快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指出“体医结合”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就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中建立和实施“体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会计法律责任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只有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社会和单位等各方面的监管,才能规范工作秩序,有效实施管理。  相似文献   

17.
干部"四化"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政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方针,在实践中因各种原因面临着新挑战。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选拔和任用中选拔性测评、激励和监督等机制是正确贯彻落实干部"四化"方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9.
大众体育对和谐社会需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众体育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的法规及其运作机制、快速建立全民健身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02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体育人类学》的问世给予中国体育理论界许多期待。但该书存在硬伤,使之难以成为体育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集中表现在结构失衡、内容雷同和观点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