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江泽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更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育机构建立创新实践能力平台,这种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从建设理念、自主流向、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等几个方面,立足于学校和学院的实际,实现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家出台"双一流"整体建设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被明确列入方案中.作为承担主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如何能够对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进行早期发现,是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创新教育应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哲学思想,融和中西思维方式,训练相关技能,使学生在创新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又必需具有创新理念和氛围的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意识到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创新的观点,以全新的观念和方法,积极创建新型的创新文化。构建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组织开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坚持"四个原则"是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符合各自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就开始在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二三四"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实施体系,通过"一二三四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实施,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大学职能的演进与现代大学的创新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拓展而逐步形成的。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应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现代大学要通过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发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高校实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实现进程,而高校教师则是这种推动力量的重要源泉,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激发高校教师在学校创新体系建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让他们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说得好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国家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育人为本。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的人才 ,首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 ,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更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提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要谈到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并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也是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法学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善于利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同时,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对高校各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所以,法学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外部融合的方式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新构建教师培养体制;改革教师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改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为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积极构建创新型国家。而新升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有益补充。针对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和课程化改革、项目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以期创新工作模式,为新升本科院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理论资助。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建立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强教育理念的创新,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格局;加强柔性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强主动实践精神的创新,推进创新能力培育的平台建设;加强教育方法的创新,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创新引领发展,新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加强实践创新教育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及有效途径,优质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培育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实践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还需打造一支勇于创新的专业师资队伍,构建与优化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教学覆盖面、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措施,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从而培养出满足我国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实现这些目标,高校必须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有助于改革和创新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建设具有创新型知识的英语教师队伍入手,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课外活动课程和激励机制,扩大学生实践创新机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施精英教育和应用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应用人才教育包括大众化应用人才和定向专业人才。其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培养模式和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需要用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模式,树立多元创新理念,实施创新机制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任何创造必须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其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不足是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文章梳理了制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