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动机、时间安排以及他们对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态度等,目的在于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主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1个影响因素变量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理论确定了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六大主因子.通过对各主因子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方案及效果、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以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经过实践检验,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形成了"三个自主、两个结合、一个打破"的体育教育新格局;体育教学俱乐部,实现了体育课、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体育教学俱乐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着重探讨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能否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健康教育,实施与调查结果表明,俱乐部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其健康效果好于以前。从实际健身效果上看,参与俱乐部后。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与机能方面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体育活动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建议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俱乐部形式的运行机制上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动机的状况,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动机的激励策略:高度重视并支持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参与的价值引导,注重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培训的质量,重视对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的绩效评价和加强体育志愿活动的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高教园区校园体育竞赛开展不容乐观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以三亚高教园区大学生俱乐部篮球联赛运作实践为例,从大学生俱乐部篮球联赛组织模式、运行特征以及对园区综合效应的分析,分享了三亚高教园区校园体育竞赛开展的经验。实践证明大学生俱乐部篮球联赛实现了:组织形式的创新——以俱乐部为单位跨校组织联赛;理念的创新——将篮球联赛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将篮球联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体育赛事产业化的创新——以联赛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获取联赛经费的社会化补偿机制;园区体育文化的创新——挖掘篮球赛事的文化内涵、实现共享的园区体育文化;阳光体育联动发展的创新——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带动体育社团发展;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创新——优势互补、无偿共享;高校运动队训练模式的创新——俱乐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促进各校篮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体育活动对其的作用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人际关系既存在一定共性,也存在诸多差异性;体育活动在情绪、认知、自我表露、人际信任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建议: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教师方面应积极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方面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参与体育活动,以体育活动中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组织管理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和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博茨瓦纳中小学课外体育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为主。并以体育俱乐部为单位来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现行的课外体育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需要。未来我国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开展“体育俱乐部”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环境的关系得知,体育课、体育考试、体育教师、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制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献资料、归纳分析和实践等研究方法,对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与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作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在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促使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2006年9月开始,随机抽取2006级1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追踪法、问卷调查法等就研究对象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影响下,不同阶段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展开研究,经过4年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影响时间的增加,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显著提高;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情感喜爱程度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增加,介于中间情感水平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降低,不喜欢的情感水平大学期间保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符合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在"知、情、意"方面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比赛门票、赞助资源、许可证、纪念品、食品和小吃、运动人才、类赛事播放权销售,会员费、教育培训和研讨会、发行体育彩票等方面探析了北欧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市场经营策略和主要创收渠道,指出对中国体育俱乐部经营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将门票营销工作上升至俱乐部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着力予以精心筹划;打破运动人才交流壁垒,强化俱乐部运动人才营销意识;练好内功,扩大自身影响,提升赛事社会关注度,以提升俱乐部赛事播放权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分析大学体育网球选项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它项目俱乐部的经验,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对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的组织框架、目标体系、教学范畴、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实践探索,证明它符合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是较为理想的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排球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和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代表着未来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必然取向.但是,作为社会子系统体育的一个分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我国经济、文化、体制、项目普及程度及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对这些的因素分析,结合我国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俱乐部今后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排球俱乐部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院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办学体制改革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体育学院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具有必要性,但办学条件尚不具备充分性。目前的“运动系 联办体工队”的办学体制存在问题,可行的体制改革模式有四种,即:竞技体校 运动系、结合型体育学院、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以及高水平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应在突出训练竞赛第一位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对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开始出现职业体育俱乐部并迅速发展,业余体育俱乐同现、体操运动的衰落与竞技术运动的兴起、娱乐活动的阶段趋向、体育越出学校和贵族圈子、娱乐活动的商业化趋势是其兴趣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北地区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大学生作为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骨干,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冲击,本文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具体解决方案,并寄予了我国西北地区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