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索一种更有效地体育教学模式,采用文献、实验、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SE"模式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对实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是大部分人接受全日制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如何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动机量表,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内在动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感觉动机氛围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任务定向、掌握动机氛围水平,从而促进了学生锻炼效果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评析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目的和现实局限性,认为隔离式的体育保健课程教育模式不利于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入融合教育理念,在回归主流教育的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下,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改革举措:制定明确、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培养积极、和睦的同伴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改善场地教学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健美操"自主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健美操"自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分析影响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变化趋势,探索、制定体育教育的方向及目标;扭转旧模式,建立新体系,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注重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体育理论教育,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适时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性建议及对策,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价值与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的普通高校公体课是以西方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忽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渗透,导致普通高校公体课不能实现其预期的课程目标。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价值有:形成刚柔相济的体育文化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优势是:简单易学、生动有趣,能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娱乐性、表演性强,能使学生愉悦身心,提高自信心;场地设备条件不受限制,可以节约经费投入;贴近生活、可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教学实验,研究软式排球运动的内在规律及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践.结果表明:我国普通高校软式排球场地设施良好、师资雄厚,有利于软式排球的开展;软式排球比硬式排球更容易掌握,尤其在传垫技术上,突破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的固有框架(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丰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进行了研究。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散打项目特征、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学习兴趣,普通高校散打课程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打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基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掌握散打基本礼仪规范和散打常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竞争及尊师重道的良好意识和明礼、谦恭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任何体育课程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也可以说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同级同类学校及其课程所处外部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的多样性、课程基本结构具有可转换性这三要素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多样化特性,又加上体育的学科性质以及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多样化的规定,在当前形势下,仅仅靠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很难达到多种体育教学目标的。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普通高校新生开设体育专项课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比实验、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专项课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专项课比普通课有以下好处:1)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3)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的培养,运动规律的掌握,运动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情境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探讨情境认知理论及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消除师生关系障碍?从分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入手,剖析了师生关系障碍的成因,提出了消除师生关系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有很强的的渗透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念;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运动动机是人们参加运动的动力,它具有启动人的行为并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运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调研当前大学生体育课动机,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途径,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的调查,就大学生的课余运动动机作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从主要到次要,依次为休闲娱乐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健身健美动机、心理放松动机、课程学习动机。其比重分别为35.5%,23.4%,21.5%,12.5%和7%。并对此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62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均认为,能够激发起自身竞争欲望;2)关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竞争可其个人竞争意识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趋于认同。这与女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有关,其动机更多出于健身,而非竞技;3)对于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竞争意识能否向学业和未来生活中迁移,男生观点均衡,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女生持消极态度者也比男生多。可见女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的竞争意识,在强度和持久度上都逊于男生。  相似文献   

17.
浅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处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的作用上。实际上,仅仅通过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针对性上都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我们提出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疾病类型,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优势,以人为本地制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从而更好地发挥运动处方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特点,为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素质。本文对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六种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以便改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在大学生课程选修中具有许多主客观的关注特性。大学生通过体育知识和体育经验等线索获得体育课程的关注特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比较而做出课程选修抉择。本文将体育选修课程的不同关注特性信息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并赋予评价值和权重,采用IDB实验程序追踪大学生体育课程选修的抉择过程,探索关注特性对大学生体育课程选修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选修课程的关注特性随大学生抉择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关注特性的认知结构是其体育课程选修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社会学调查法,对我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大学生体育消费以相关性消费与直接参与性消费为主,观赏性体育消费比例很低。其中,大学男生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为相关性消费、直接参与性消费、观赏性体育消费。女生相关性消费与直接参与性消费比例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