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俱乐部的参加者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参加动机的评价进行研究,试图开发出评价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参加动机的量表,并对这一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一量表对我国有关体育活动参加动机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播领域的变革与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传播的功能,为体育发展服务,本采用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探讨了传播领域的变革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播技术与方式落后、单一,会降低社会传播的功能,使体育信息传播范围狭窄、体育发展速度缓慢;传播技术与方式的创新及综合应用,可以提高体育信息的传播效果,扩大传播范围,加快体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琼中县山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琼中县山区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体质,兴趣趋向集中于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激发和培养山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对健康地开展体育活动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深入了解徐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出发,以区域、规模的大小分层随机抽取了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市第五中学、徐州市高级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八个班共4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向以上400名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法收集资料,问卷、座谈内容涉及徐州市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兴趣;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以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求了解更多的信息,寻找更积极的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主动的体育消费行为目的,通过1800名男女大学生98项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活动的空间结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待主要内容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往往容易停留在认识上而缺乏实践性;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3.在较大的一个时期内,大学生体育消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参与,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结合近期网络体育热点,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分析当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网络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分析归纳法对体育信息资源在网络传播中的价值定位进行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体育信息资源的含义与传播特征、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对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网络传播对体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的主要门户网站中体育信息的传播和应用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门户网站体育信息良性传播的对策:实施差异化战略,树立品牌意识,拓宽体育信息传播内容,增建大众体育数据库,重视对体育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资源重组,以及汇编、检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处理好商业化和舆论导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学习的顺利进行、运动能力的增强以及体育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其有效开展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积极开发、应用社区活动资源,体现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方法等对张家港市中学生假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以乌鲁木齐市男女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课标实施后中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取向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从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社会学层面看,娱乐休闲、健身健美、社会交往、教育、心理健康5大价值观较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男女中学生体育的主体需要与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为了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更好的开展和落实,除了要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外,更应该注重区域资源优势的挖掘与发挥。借助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导向,将其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融合,开发合理、适宜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有效的开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体育,但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只有通过学校开放,二者有效结合,才会在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独到的功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改变学校体育的封闭状态,通过学校开放,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和促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体医融合是获得健康的根本法则之一,是民族健康强盛的必然要求。探索我国体医融合之路,必须基于文化自信,紧跟时代主旋律,借鉴传统体育和中医融合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仔细体会传统体育中武术、养身体操等运动对体医融合的贡献,在学习借鉴传统体育和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先行、法制健全的协同发展道路。研究认为体医融合试点践行中,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制度保障,法规护航;培养人才,科学指导;学校为主,三教合一;媒介传播,课程参与。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盐城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认为该地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建议从组织管理、体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活动开展及体育设施的改善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学校体育管理领域中。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本信息、数据信息、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如果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免去大量简单而重复的劳动,节省人力和财力。运用计算机辅助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标志着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中间环节。社区体育,则是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践的载体,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将能推进学校与社区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以陕西省内三地初中男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新课标实施后初中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与体育行为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取向特征。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层面呈现以下分布:1)从其体育价值观的社会学层面看,娱乐身心、健身健美、社会交往、反向评判、调节精神5大价值观较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初中男女学生体育的主体需要与主导价值取向;2)从初中学生的行为取向层面看,内容方面初中学生在体育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对情景类、游戏类体育项目展示出明显的行为倾向;在时间付出方面,初中男生每周自主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女生则逊于男生;从其活动场所情况看,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空间选择存在差异,男生对活动场所的方面要求低于女生,但大多数男女生均对在规范的运动场地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教育观念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使体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坚持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三结合的有效教育机制。在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特征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