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我国学生体质状况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关联度的聚类分析方法,对1995年全国汉族7~22岁男性学生的体质进行了聚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大学阶段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最优这一层次;高中阶段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最差层次;初中阶段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中等层次;小学阶段的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分属于优、中、劣之间。同时显示出,基于灰色关联度聚类的方法计算简捷,结果直观清晰,从而为群体体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九五”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学生体质聚类评价结果表明:高中阶段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最差层次。在素质测试指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耐力素质明显下降。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女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意志品质较薄弱,怕苦怕累、任性,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差。她们面临高考、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过大,使她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体质测量、数理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7~18岁汉族学生2004年体质监测结果中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机能、素质的指标进行调查,对城、乡学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男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各年龄组城市学生均高于乡村学生;肺活量均值,各年龄组城市学生均高于乡村学生,男、女学生脉搏均值没有城乡之间的差别。身体素质七项指标乡村男女生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学者普遍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定义为不能够交好的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群体。与此同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各高校还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的关系,采用实验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结果表明,18~23岁男、女大学生随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18~23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男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5);女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1)。18~23岁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体脂高学生的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00m跑(男子)及800m跑(女子)、握力体重指数等5项体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建议采取适当手段对大学生特别是体脂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质健康干预,以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形态发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现状,制订体质评价标准,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成都地区选取城乡有代表性区县各三个幼儿园中的3~6岁身体健康的汉族儿童2666人,男1358人,女1308人,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的检测。按照3~5岁每半岁为一个年龄组,6岁为一年龄组,分城乡性别共28个年龄组,每组80~110人。经统计结果表明:各项形态指标随年龄增长显著,男优于女,城优于乡;根据此调查资料,可以制定出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体质评价标准,作为《全民健身纲要》实施中幼儿体质评价的基础,并填补了本地区幼儿体质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通过健身体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为科学指导人群参与健身运动提供实证意义上的参考依据。以广州市30~3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我国30~39岁成年人健身体质评价模型,包括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均值模型及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阶段成年人健身体质评价指标可分为身体形态、血液状况、运动素质、红细胞状况和心血管功能,且各项评价指标在反映健身体质上有不同权重;其中,红细胞状况与身体形态各指标最能反映该阶段成年人健身体质特征,合理的膳食与匀称的体形更利于人们在参与健身运动中受益。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刘卫  李丰祥 《体育学刊》2004,11(1):52-55
18~ 2 3岁男、女大学生随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 ,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 (LBM)却呈下降趋势 ;18~ 2 3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 ,男生 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 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 (P <0 .0 5) ;女生 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 (P <0 .0 1) ;18~ 2 3岁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 ,体脂高的学生的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 0 0m跑 (男子 )及 80 0m跑 (女子 )、握力体重指数等 5项体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 ,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 (P<0 .0 5或P <0 .0 1)。建议采取适当手段对大学生特别是体脂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质健康干预 ,以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英才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对2009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英才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大学阶段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并呈上升趋势,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生群体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大力倡导和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均调查了20-22岁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从而为研究处于同一时期不同生活环境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体质差异提供一个平台。因此,本研究对处在这一交叉点上的特殊群体的部分体质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同一时期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和非学生体质方面的差异,比较学校  相似文献   

11.
贺青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111-1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溺爱问题也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战略目标是极其不相符的,基于此,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加强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一个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最佳阶段,优化中学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以体育教育为基础,对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95~2005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5年10年间,山西省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除了女生胸围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而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经显著性检验,除了中学组男生的立定跳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据此,提出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该院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该院16~19岁学生的身高体重平均值和全国中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远远高于全国,大部分学生的体型偏瘦,肺功能指标低,耐力素质下降,但力量素质和下肢肌肉力量较好。为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对该院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确定相应对策为学院的教育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students' engagement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 We observed student activity, lesson context, and teacher behavior in 430 PE lessons taught by 126 teachers in 24 schools.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mixed-model nested analyses of covariance. Boys were more active than girls overall and during skill drills, game play, and free play. Student activity varied by lesson context, with fitness activities producing the most activity. Class siz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activity. Daily PE contributed a weekly total of 25 min of vigorous activity and 83 min of moderate-to-vigorous activity--much less than national objectives. Results suggest that numerous opportunities exist for increasing student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middle school PE.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of the perceived lack of youth physical fitness and/or concerns for increased obe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interested in youth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tatewide mandates are being developed that require school-based teachers to complete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fitness test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itness test users.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teachers of either randomly selected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randomly selected requir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iddle/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N = 1,564). The prevalence of fitness test use is 65% across all school levels.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fitness test usage were professionally orien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dds ratio [OR] = 2.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I.18-4.27), those with degrees in 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related disciplines (OR = 2.01, 95% CI = 1.11-3.63), and those who had completed staff development on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OR = 3.22, 95% CI = 1.86-5.60) were more likely than respondents without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engage in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Results changed little when separat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for classes/courses in districts requiring versus not requiring fitness testing. Financial variables, including fitness-oriented facilities available, metropolitan location, and discretionary expenditures per studen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fitness test use. Results provide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school-based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use in the U. S. and conveyed information about those who currently use physical fitness tests.  相似文献   

16.
旷军 《搏击·武术科学》2011,8(6):85-86,114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项目之一。开展武术课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传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文章以广州市中学生做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中学生武术课发展的主要因素,寻找提高中学生武术兴趣的方式方法,为中学生体育课开设武术运动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中学体育中产生冲 突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环境、中学体育师资、高师体育教育以及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的不可分割 性是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从管理机构、体育理论研究、中学体育师资等方面提出使二者在中学体育 中协调发展的措施,旨在为我国中学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畲、汉族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可比性原则,将福建省畲、汉族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畲族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对此,学校应该重视对福建省各族学生尤其是汉族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锻炼意识、锻炼兴趣与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了解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对初中生体质水平产生影响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将1995-2014年间5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武汉市13-15岁初中学生的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均值每5年分别进行两两间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并将每一阶段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统计结果与1998-2014年相应阶段武汉市体育中考项目进行对应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体育中考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和多种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现象,且在参加中考的年级更为明显。建议科学设置体育中考项目,可设必测和选测项目两类,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避免初中体育课"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急功近利做法。  相似文献   

20.
气排球运动凭借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等,以及相对较低的运动技术要求和较强的趣味性,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气排球在中学体育推广,对丰富中学体育教学项目内容、解决中学体育教学技术问题、丰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在中学体育推广气排球还面临着课程建设不足、气排球运动场和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加强气排球在中学体育的推广,还要在课程建设、气排球运动场建设和专业师资配置方面下功夫,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