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管理控制学的角度对建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初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目前我国体育竞赛特别是高校体育竞赛运动安全情况的分析,呼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我国高校体育竞赛运动实施有效监控,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竞赛运动安全监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赛事电视转播的发展促进了电视传媒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发展迅猛,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而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开发还有待提高,主要取决于体育竞赛表演业水平的提升和打破电视垄断.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市场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依托的体育竞赛市场已日趋成熟,然而学校体育竞赛市场化步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运用市场学观点,从观念、市场需求、高校体育赛事自身价值、合作伙伴,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具有人才优势等方面,说明高校体育赛事合理运营同样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体育竞赛活动由原来行政指令性的计划举办正在试探向市场运作的方向转换。显然,体育竞赛若要步入市场,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市场环境,而法制环境则是体育竞赛活动进行市场运作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竞赛活动的法制环境的构成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体育竞赛活动市场化的充分认识,从而能够准确把握我国体育竞赛活动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体育竞赛市场运作环境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锡尧  庞徐薇 《体育科研》2001,22(2):15-15,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体育竞赛活动由原来的行政指令性计划举办正在向市场运作的方向转换.因此,体育竞赛若要步入市场,就必须研究市场环境,而微观环境则是体育竞赛活动进行市场运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我国体育竞赛活动的微观环境的构成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体育竞赛市场化运作的充分认识,从而能够准确把握我国体育竞赛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运用制度供求分析框架研究我国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趋势的影响因素与特征。研究认为,宪法秩序与现存制度安排的变化为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提供了制度保证,而我国体育赛事的逐渐增多将促使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吸取国外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的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知识积累。由于市场对体育赛事的强烈需求会减少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经济障碍,因此,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运作趋势将呈现必然性、渐进性、多样性以及不平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体育竞赛的比赛项目设置、赛事组织管理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找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校区具体实际,从健全体育竞赛管理机制、继承体育传统、培养新体育赛事品牌、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和体育比赛保障等角度,探讨了高校新建校区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竞赛的组织机构、相关职能及其联结方式;存在政府下放权力不足、职能还需转变等五个问题.研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团与政府的关系,明确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竞赛管理职能,提高机构市场运作水平、打造高校赛事品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析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体育赛事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的基本条件、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法超 《体育科学》2008,28(1):66-70,88
解释了体育赛事转播权的含义,认为赛事转播权中的"转播",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转播",还有"直播"的含义.研究了体育赛事与作品的关系,认为实然意义上的一般体育竞赛项目不是作品,特殊的体育竞赛项目可以视为作品;应然意义上的一般体育竞赛项目也不是作品,但一些特殊的体育竞赛项目有成为作品的可能性.在总结他人现点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在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不属于表演者权,但有成为表演者权的可能;它不属于广播电视组织权,是与广播电视组织权截然不同的两类权利;它也不属于物权,非物质性就决定了其权利性质不同于物权;它应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合同权,一种不属于债权的合同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高校校运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8年来刊载在中国期刊网中关于高校校运会的科研论文,从研究的目的和宗旨、项目设置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目前我国高校校运会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竞赛规程是组织运动会的前提,以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为着眼点,对高校田径运动会进行思考,认为高校田径运动会存在目标定位锦标化、项目设置专业化、参与对象精英化、激励机制单一化等问题.依据阳光体育精神,提出更新运动会项目设置、计分方法和奖励机制的措施,并在厦门大学第43届田径运动会检验,实践证明可以达到参与人数飙升、赛场气氛热烈、团队意识增强、运动情趣提升等目标.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玩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且用以玩电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无疑给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桂西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现状及玩电脑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体育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为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为桂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柯茜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231-233
高校篮球赛事是体育赛事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具有项目管理性的特殊事件,高校篮球赛事的经营是指高校篮球赛事的组织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创造出符合高校篮球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从而达到赛事目的和目标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刘宗惠  陈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64-66,97
体育休闲娱乐化时代到来,休闲体育改变了高校体育的构成,大多数高校放弃了传统的田径课,高校田径运动会失去赖以存在的根据日益走向式微。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高校体育应该成补偿"辛劳"和"损耗"的休闲。以体育项目带有某种意义的休闲性和娱乐性改造或替代传统的高校田径运动会,使之适应大时代的体育发展趋势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分析、访问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阳光体育的有序组织方法进行探讨,进而构建其"综合运动会"模式。分析认为:(1)综合运动会组织了多种运动项目供大学生选择,吸引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参与,拓宽了参与面;(2)综合运动会项目经过创新设计,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加入体育娱乐的元素,使运动项目更具有吸引力;(3)积分与奖励的科学设计将激发大学生组团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4)大学体育管理部门与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分工合作以及良好互动,是综合运动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结果表明:深圳大学的阳光体育综合运动会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这种结合本校实际、创新设计并组织实施的阳光体育组织模式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游戏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并且要结合实际 ,方便教学 ,重视组织教法  相似文献   

18.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很好地落实这一举措尤为重要,不仅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落实,还应该借助校运动会这一重要的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阳光体育的落实,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尽量避免极少数人参加校运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观众的现象,让校运会更好地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服务。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9.
浅谈体育游戏对高校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高校体育的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改革要向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树立离不开健身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已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利用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健身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辽宁省将举办第12届全国运动会,承担比赛任务的多所高校需新建全运会比赛场馆。结合高校全运会场馆具有全运会比赛用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的双重身份的特点,就如何实现"赛时好用,赛后用好"的目标,对第12届全运会高校比赛场馆的设计建设及赛后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