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冲锋 《精武》2008,(6):58-58
桩步又称桩动,也有人叫“站桩”,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这句谚语,形象地指出了桩步的重要性。太极拳常用的桩功有浑圆桩及夹马桩。浑圆桩适宜于老年体弱者或慢性病患者,当然身体强壮的人作为保健或练拳的基本功也可以,但年轻力壮者练夹马桩进步较快。  相似文献   

2.
少林桩功     
曹洪涛 《精武》2003,(1):27-27
少林桩功是少林拳术中重要的基本功练习法之一,其内容主要有功法桩(四平马步桩),技击桩(实战桩步),短马桩(南派少林又称“地盆”),梅花桩(五根木桩组成)、七星桩(七根木桩组成)和独木桩(一根木桩)等等。  相似文献   

3.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4.
简化太极拳的练法要点1.1练好“站桩功”武术具有“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百练不如一站”的经验总结。“站桩功”是拳术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既有稳定身心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它既是入门的功夫,又是达到高深层次不可缺少之练功手段。所以,学练太极拳首先练...  相似文献   

5.
我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练习武术,首先要以拳术开始。无论掌握哪一种拳路又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方法。“基本功”是端正身体基本姿势、提高专项素质掌握该拳技术的基础训练。以长拳为例,它的基本功有:腿功(压、搬、耗、劈、摆、踢等)、腰功(俯腰、下桥、甩腰、翻腰等)、臂功(俯卧撑、倒立、转肩等)。桩功(马步桩、虚步桩等)。拳谚说:“打拳不蹓腿,总归是个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腰腿功夫是练拳的基础。又说:  相似文献   

6.
郭振亚 《武当》2007,(6):27-28
八桩是刘派八卦掌之入门功法,主要培养人体外在的协调拧转之能,撑筋拔骨之功,内在的鼓荡圆滚之劲,周天横行之功。一、夹(夹马桩)  相似文献   

7.
沈明 《武当》2023,(8):23-24
<正>中华武术所有拳种的基础训练方法都是大同小异,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其对应的功法是腿功、松功和桩功。三丰自然派太极拳,其腿功和松功训练方法与长拳完全一致。即需要压腿、踢腿、劈腿、控腿、吊腿和开肩、涮腰、活胯等基本功训练,但其练根基和气、力的方法与长拳有所不同。主要有静功、动功、行功三种方法,通过动静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可达到双腿有力,拳架稳固,动作协调,神志专注等作用,是练拳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云:“未习打,先练桩”。它说明要习武练拳,先要打好桩功的基础。桩功是武术基本训练的功法之一。通常腰、腿功比较引人重视,一则内容和形式都较丰富,二则武术没有腰腿的柔韧性确也寸步难行。而桩功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比较枯燥一些,也不易见到功夫,故不仅容易被初学者所忽略,也常常为一些艺高的运动员所轻视。其实,传统的训练中一向十分重视桩功。《华拳谱》中说:“桩要站,鼎要拿,劲力稳固托泰山”。在闪展腾挪的激烈运动中,要作到静若山狱,关键是步要稳固。俗话说:“步不稳则拳乱”。没有扎实深厚的站桩基础是不行的。传统训练中站四平桩(马步桩)常常要点上一柱  相似文献   

9.
形意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上好拳法,要想练好它,首先就必须练好它的基本功,而形意拳的基本功就是站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桩功三体式,(又名三才式、鹰捉式)。 桩功三体式即两腿前后弯曲,前腿屈30°左右,后腿约屈70°左右,俗话说前三后七。左脚在前成小写一字型、后脚为右脚成大写的一字型、前后组成类似丁字步型,但又不是丁字步,两腿和胯要有夹剪的劲,类似于剪刀的力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意拳的鸡腿步,亦是三体式桩功。  相似文献   

10.
陈理圣 《武当》2011,(12):5-6
武当派无极站桩功,俗称站桩功,或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称谓不同,其实质目的是一回事。站无极桩的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要是开发人体内的潜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劲力),使我们身体里的气劲力都能得到开发和增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八)通大周天(贯顶桩)通大周天采用的是贯顶桩势,它是道家和医易功家的一种练气化神功夫,也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内丹术。[桩势]两脚平行横开一步,与肩同宽,两腿屈膝半蹲  相似文献   

12.
松绪金 《武当》2013,(7):19-20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桩"和"步"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环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歌诀曰:"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  相似文献   

13.
五、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  相似文献   

14.
三、碾步桩(跟步互换桩)"碾步桩"功在少林大金刚拳法中,属于重要的实战基本功练习。它通过左、右形式的"跟步互换"训练,可以有效地强化腿足、腰胯、肩背、手臂等肌群、关节、韧带的劲力与灵活的转换能力;同时又能够针对性地利用跟步的左、右互换强化其攻防基础上的突变能力。使身体的每一部位在训练过程中达到手法、身法、步法的高度协调配合,达到攻防虚实变换中的高度机动性,达到战术转换过程中的高  相似文献   

15.
"膺",胸也。古人讲胸有成竹,义愤填膺;这个"膺"有思想的意思。大成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对立统一,因此晚年王芗斋宗师自称矛盾老人。天寒地冻,一望无际的旷野,猎物稀少,猛虎好不容易碰见一只鹿,捕食失败,就意味着自己或者连累孩子一起饿死,它会对猎物产生怜悯之心吗?接拳训练的必要条件:练习浑元桩要趋于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之间,没有任何疲累感,技击桩如矛盾桩或托宝贝桩功臻两小时左右,并且受击打部位,能够瞬间产生极松到极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梅花拳:又名梅花桩。也称梅拳。在我国流行的梅花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立于桩上练习的拳术,一是属长拳类的拳种。以五式桩功见长的梅花拳,以桩功为基础训练.并以五式桩步静力练习为主。先具备在乎地上练好各桩步之基础,进而上桩练习。其所用的木桩,直径三至五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离地面三尺三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三尺,左右为一尺五寸。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桩要不断加高,五尺,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全面又系统地武术基础功法内容和练功方法。教学中如能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与安排基础功法内容,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武术应狠抓基础功法练习 基本功法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基本功是指完成武术技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功夫。包括肩、臂、腰、腿、手、步及跳跃、平衡、翻腾等专项素质练习。传统的武术将腿功、腰功、臂功和桩功归纳为武  相似文献   

18.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19.
(一)技击桩概述意拳认为:浑圆力是拳术的基础,没有浑圆力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而技击桩是求取浑圆力最好的方法。因为站技击桩时身体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容易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达到神不外驰,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进而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之力,  相似文献   

20.
武术基本功是以武术运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训练为运动内容,以获得和运用武术技法必备的根本能力为锻炼目的的一类武术运动形式,总称为"武术基本功"。武术谚语有"未练拳,先练功",旨在强调练拳应重视基本功,因为基本功是拳艺提高的基础。那么,在武术选项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基本功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