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阐释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服务认证内涵,构建认证模式并提出推进路径。模式构建:多元认证参与主体是重要前提,多样化、多层次的认证策略和手段是关键举措,认证标准的强力支持是坚实基础,信息化平台搭建是现实保障。认证困境:多元认证主体联动不畅,协同认证作用发挥有限;认证策略实施环境不利,阶段衔接受阻;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缺少制度抓手;网络认证平台未建立,信息资源归集与共享不足。推进路径:发挥多元主体角色功能,促进认证主体有机联动;优化认证策略实施环境,推动认证过程前后衔接;完善制度规范,保障认证行动具体可行;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相似文献   

2.
龙佳怀  刘玉 《体育科学》2023,(8):79-89+97
体医融合研究日趋丰富,体医融合实施(试点)逐步增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带来契机。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剖析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和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内涵,阐释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构建意义和构建原则,审视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现实基础。研究认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构建框架、平台主体功能、平台服务体系、平台内容结构及平台运行流程。研究提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推进路径: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职责;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健康治理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强体医融合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完善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硬件设施建设;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采用统分模式或统建模式,建设国家、省、市、县一体化体医融合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3.
社区体医融合工作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全民健康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体质、促进健康关口前移;减轻社区居民负担、节省医疗卫生成本;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凝聚全民健身共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迈进体育强国目标。在我国多个城市的社区体医融合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形成有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社区医体结合、社区政企合作和社区政校企联动等服务模式,但仍面临新体医融合理念欠缺、体制机制与政策资金设施等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为此,建议推广居家健身计划,转变体医融合观念,深化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人才、资金和设施等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供需、动力、行动、效果4个维度,分析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从认知观念、供给主体、科学技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5个方面,探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阻滞因素。本研究发现,重“医”轻“卫”思想藩篱顽固尚未完全破除;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体医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数字赋能体医融合发展的程度偏低;体医融合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较为迟滞等因素制约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培育新观念,凝聚体医融合价值共识;引入新生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体医融合发展格局;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医融合提质增效;探索新模式,丰富体医融合服务应用场景;创新产业链,促进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体医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府际协同合作提供了规划支撑和战略引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242份体医融合政策文本进行定性和量化分析发现,现行体医融合宏观政策与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紧密关联,中央和地方各自横向府际政策协同体系基本形成,其年度发文总量和共同发文量呈同步协调特征,表明府际体医融合政策协同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但客观上存在央-地纵向府际政策协同性不足、横向府际政策协同的协调与运作机制不完善、府际政策体系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围绕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提出完善府际纵向和横向协同机制与制度供给、建立高效协同的纵向和横向府际关系、健全府际体医融合政策协同体系等体医融合府际政策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区体医融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国民提供全流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发展保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建设状况和困境。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权责设置失衡、综合治理工具运用匮乏、服务主体协同供给能力孱弱、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等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1)优化基层治理权责匹配,强化治理运行监督力度;2)组合运用多类型治理工具,优化体医融合治理结构;3)深化体医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路径;4)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的现实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动力基础,资源分配与外部条件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转化。然而,在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仍面临多元主体需求不一致,难以形成协同培养模式;资源配置不合理,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才转化机制;缺少评价标准,无法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等现实困境。建议协同多元主体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构建多元化平台和管理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发展,以建设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力举措,是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治理。合作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各参与主体间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决策、责任划分、利益共享、共同协作形成新的治理过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运行框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存在政策执行偏离、知识技能间的壁垒、参与主体间利益的冲突、主体混淆权责难以共同的问题。并提出了合作治理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的优化路径: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政策;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学科资质认证体系;探索参与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优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合作治理机制的责任规制。  相似文献   

9.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跨领域合作。跨领域合作视域下的体医融合是围绕共同目标,通过共同决策、共担责任、共享权力促进体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互动合作,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形成新的服务统一体的过程。当下中国体医融合存在知识技能标准缺乏,相互认同难;培训主体缺乏权威性,职业资格认证存在壁垒;共识模糊,具体利益冲突;条块分割,责权利难以共同等难题。加强体医学科循证标准研究、建立资质认证体系、探索利益协调机制、统合体制机制是跨领域合作视角下体医融合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农村学校治理现代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农村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分析了融合信息化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体系,找出融合信息化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困境:创新机制不完善,对多元主体的“赋权”不足,深度融合态势还没形成。提出优化路径:利用信息化创新基层乡镇政府的治理工作,完善农村“服务型政府”促进信息化下多元主体“赋权增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村学校体育深度融合态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构建地方政府购买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分析框架,并据此分析相应的实践、现实困境与策略。从政府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第三方评估机构、智慧体育企业地方5个参与主体切入,分析政府购买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实践,困境:需求兼顾不平衡、动态演进不持续、责任约束不到位、信息共享不充分。推进策略:开源节流,化解供需不平衡矛盾;持续优化,提升合作治理效能;明确权责,完善政府购买监管体系;多方联动,搭建智慧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德国老年人体育治理概况、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注重立法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注重治理精准性,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激励体育志愿服务,体医融合助推体育健康。启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多元主体协同,着重提高供给精准性,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强体育志愿服务人力保障,加快推进体医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梳理英国运动转介计划的发展经验,旨在为我国体医融合提升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健康从宏观远景细化为具体行动策略提供方法借鉴。英国运动转介计划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寻优化的过程,改变生活方式是英国运动转介计划形成的主要原因。英国运动转介计划在患者筛选、转介流程、计划设计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指导体系,并从参与主体、人员责任、准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机制。当下我国体医融合推动存在参与主体不全、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责任不明晰、准入及培训机制不健全、效果评估缺失等问题。英国运动转介计划对于我国的启示是:厘清相关参与人员在体医融合过程中的责任,建立健全准入和培训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制定体医融合干预后的后续措施,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4.
《湖北体育科技》2022,(3):203-207
目的 伴随体医融合认知的深入,医疗部门的被动参与视为限制融合进程主要原因。基于博弈论视角,紧扣利益主线,借助囚徒困境、猎鹿与智猪三大博弈模型,以体育与医疗两大利益主体的博弈对局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在博弈对局中的地位、行动趋向,发现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寻求突破路径。方法 文献资料、逻辑推理、专家访谈。结果与结论 理性冲突使得体医观念难以一致,风险规避导致融合行动难以推进,利益受损促使医疗部门难以合作。建议围绕观念转变、信息共享、政府干预及利益补偿四大模块,通过理性升级、动态重复博弈的引导、国家意志、长远利益、声誉机制等途径,构建以医疗部门为主导的体医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体医融合供给模式的供需两者还缺乏必要的联系,未能形成有效的民众诉求表达机制和反馈通路。理论分析表明,体医融合服务供给存在体医融合资源市场化配置失衡、体医融合服务供给矛盾日益凸显、体医融合的行业协作壁垒严重、民众诉求表达机制不畅等现实困境。研究认为,着手从推动体医融合"双轨并行"的资源配置模式、整合"非医疗健康干预"模式、加强体医融合的行业协作共生、畅通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这有助于针对性的实现"自上而下"的体医融合服务供给,并实现监测民众体医融合诉求的动态变化和诉求趋势;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民众诉求之间的合理均衡满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探索后冬奥时期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机遇与现实困境,并提出建设路径。机遇:区域优势奠定基础、产业环境逐步优化、冬奥遗产多维普惠、政策支撑不断夯实。困境:跨区共建机制羸弱,政策协同机制滞后;产业融合渗透不足,新兴产业元素缺失;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基础配套设施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建设路径:深化区域共建机制,完善政策协同机制;促进产业融合渗透,注入新兴产业元素;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加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乡村体医融合”实践之路及意义、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体医融合”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体医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然而我国乡村体医融合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体医融合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政策制度缺乏,乡村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不足、村民体医融合理念缺乏、乡村体医融合设备设施匮乏、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建议:政府应配套完善乡村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统筹推进乡村体医融合协调发展,培养吸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提高村民大健康意识,拓宽体医融合专项经费渠道,为“体医融合”在乡村培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中国式现代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困境:政策供给动力仍需激发,业态融合不紧密,产品供需不匹配,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能力挖掘不足。路径: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加快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元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产品供需有效衔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体教融合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是助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推动体教融合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率,借助SFIC理论模型,从协同治理参与体教融合的现代语境入手,在诊断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样态及困囿的基础上,探讨协同治理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协同治理是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举措“疏堵”效果不明、制度空间落后、联动机制单一等方面的桎梏。为此,提出基于SFIC模型的体教融合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厘正多元主体协同目标及动机,夯实启动条件;实现“国家—政府—学校”的纵向贯通和“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横向融通,加强催化领导;推动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完善监管评价主体及体系,升级制度设计;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平台,推动“六方联动”,促进协同过程;形成制度、资源、学训及赛事“四方融合”局面,巩固协同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