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场地自行车在直弯道之间的速度波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用5台德国产自行车数据收集分析系统(SRM自行车仪),收集、处理在南京、深圳、昆明等场地自行车训练和比赛的生物力学数据,按照不同场地,不同骑行速度计算人车系统在进出直弯道时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速度波动与场地半径有显著性关系。当自行车从直道进入弯道时速度增加,而自行车从弯道进入直道时速度减小。250m场地上的速度波动比333.3m场地更大。速度波动与运动员骑行速度没有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十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500m计时赛决赛16名运动员分段速度的分析表明:场地自行车女子500m计时赛全程速度变化,是由出发起动加速至第1个半圈末达到最高速度,随后途中速度呈匀速运动状态,在最后1个半圈时多数运动员速度开始缓慢降速;比较优秀运动员的整体技术和骑行速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不仅出发起动加速快,而且表现出维持最大速度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场地自行车不同传动比下大强度骑行过程中功率、频率变化进行测评,分析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在疲劳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名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分别使用50:12和50:13两种传动比进行两次200m俯冲骑行测试,使用SRM自行车专用功率记录仪采集骑行全程的功率和踏蹬频率,分别计算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结果:运动员完成200m俯冲骑行到达终点前30s过程中,功率、频率前7s同时逐渐增加,8-11s功率增加但频率维持原来水平,功率在12-15s左右达到最大,此时频率约为130rpm左右,随后可见频率仍在增加,但功率逐步降低。场地自行车大坡俯冲骑行过程中,传统疲劳指数明显高于净疲劳指数,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来自与是否将频率变化包括在内。结论:净疲劳指数较传统疲劳指数更好地反映了场地自行车骑行中的功率-频率关系,并能描述不同速度下的疲劳程度。运动员可以通过适度增加传动比,降低频率来提高200m计时赛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4.
SRM功率自行车模拟场地原地起动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SRM功率自行车使用不同档住无氧测试结果的比较,并与场地原地起动训练结果对比,对自行车运动员原地起动能力的实验室测试、评定方法进行探讨。方法:8名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使用SRM功率自行车9~13档进行15s起动测试和场地166m原地起动训练,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用SRM功率自行车在选择不同档住进行测试时,Pmax除了在9~10、10~11、11~12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档住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SRM功率自行车11档测出的TPmax、TCmax、Cmax结果与场地测试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运动员最大功率和总功率输出水平是运动能力的基础,专项最大功率的出现取决于环境阻力和选取与环境阻力相匹配的最佳传动比,阻力或频率的改变都会使人体输出功率改变。2)使用SRM功率自行车进行测试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不同,选取合适的档住,在实验室模拟场地原地起动166m训练,11档是最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场分段测试方法,对十运会场地自行车男子1km计时赛决赛17名运动员的骑行速度进行分析。发现场地自行车男子1km计时赛全程速度变化呈现以下规律:即全程速度是由出发起动至第1圈为直线上升阶段。第1圈至1.5圈阶段出现全程1个最高峰的波动,随后逐渐缓慢减速至终点的过程。但对不同的运动员来说。其全程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与成绩的关系,更好为我国竞技自行车运动服务.方法:对24名优秀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最大耗氧量与成绩关系进行22周的跟踪研究.结果:22周训练后,最大耗氧量和运动成绩均呈现增长趋势,男、女运动员绝对最大耗氧量增值和场地骑行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男子:r=0.884、女子:r=0.939),男、女运动员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32)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增值和成绩增值同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男子:r=0.795、女子:r=0.902);同样,男、女运动员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79)增值和运动成绩同样均具有显著相关性(男子:r=0.665、女子:r=0.861).结论:相对最大耗氧量(ml/min/kg0.32)和绝对最大耗氧量反映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阶段训练效果更加敏感,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最大耗氧量表达方式有其典型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琪 《体育科研》2017,(2):50-53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场地短距离项目组重点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奥运会前一年的备战训练中,采用SRM系统对场地专项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监测,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不同专项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成绩与训练后血乳酸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运动员奥运赛前专项速度和力量耐力训练的完成强度进行评价,为建立场地自行车专项训练强度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自行车短距离阶段训练中不同专项训练比例可决定专项能力的变化,功率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结合乳酸变化可分析专项能力变化与供能比例、代谢产物清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法,探讨场地自行车比赛时补充低聚糖和伟特糖对男子青少年运动员血糖、血乳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自行车比赛时补糖有利于维持运动员的血糖水平,降低血乳酸水平;加大补糖的浓度没有对受试者的血糖及血乳酸水平产生更大的影响;不同距离场地自行车比赛时,补糖对运动员血乳酸水平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空气动力学对场地自行车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车风洞实验 ,测试 2人、3人和 4人跟骑时 ,空气阻力随风速、距离和侧面迎风骑行时的阻力变化。结果显示 ,2人正面跟骑时 ,将距离保持在 0 .30~ 0 .4 0m之间最为合适 ;高速骑行 2人跟骑距离在 0 .10~ 0 .2 0m时 ,后者对前者身后是尾流区 ,有干扰作用 ;运动员骑行时姿势角的变化 ,空气阻力值变化范围占人、车阻力的± 15 % ;3人和 4人跟骑时 ,最后 1人的空气阻力最小。  相似文献   

10.
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踏蹬动作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神经肌肉协调角度研究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踏蹬动作技术特征,本文结合场地4km专项特点,研究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在500w负荷下以100rpm、120rpm、130rpm、140rpm四种频率稳态骑行时下肢7块肌肉的EMG信号及四组单、双关节拮抗肌协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更高踏蹬频率下RF活动显著提前至上提末段,TDC处平滑过渡另有机制。VL和GAS活动区域显著增大。TA突出表现为双峰模式,前峰在协调GAS传递能量和防止VM功能加强引起的膝关节过伸方面起重要作用。更高频率下RF与GM间拮抗机制表现为相反改变,BF/VL始终保持正相关,有助于下踏阶段膝-髋间的净能量传递。VL与GAS间显著负相关保证了近端环节至曲柄的高效传递,TA与GAS间显著负相关侧面证实TA双峰的重要意义。研究提示,专项频率(130-140rpm)下踏蹬动作有其特征的肌肉协调变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强化训练中某些激素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的训练强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使运动员的T、C和GH逐步发生变化,但变化的时间和方向不同。提示,T、C及GH是赛艇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双、多人艇不同桨位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随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长时间的双、多人艇训练会对领桨手的耐力及跟桨手的速度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青年人群、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在静态下不同体位颈总动脉血流最大流速的特征。方法:选取安庆师范大学165名志愿者,采用Philps Color Doppler CV850彩色超声,对18~25岁(不含25)、25~59岁(含59)以及59岁以上3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在4种体位状态下颈总动脉血流最大流速进行测量。结果:右侧颈总动脉:性别相同时,青年男性组和中年男性组、青年女性组和老年女性组在直立位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中年男性组和老年男性组在仰卧位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青年女性组和中年女性组在头低位-30°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左侧颈总动脉:年龄相同时,中年男性组和中年女性组在仰卧位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中年男性组和中年女性组在头低位-90°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性别相同时,中年女性组和老年女性组在直立位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中年男性组和老年男性组在头低位-30°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男女,随年龄的增大颈总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减慢;体位由仰卧位、直立位、头低位-30°、头低位-90°的顺序变化,颈总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减慢;同年龄段,颈总动脉血流最大流速男性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ike posit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fatigue, pain and comfort. Twenty cyclists underwent three tests that involved cycling for 45 min at their individual 50% peak aerobic power output while adopting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bik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e cycling tests adopting three positions defined by two parameters (knee flexion angle [20°, 30°, 40°] and trunk flexion angle [35°, 45°, 55°]) in random order. Angl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2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during cycling and applying Fonda’s correction factor. Perceptions of comfort, fatigue and pain were reported before the end of each test. The combination of 40° knee flexion and 35° trunk flexion was perceived as the most uncomfortable position. Moreover, greater knee flexion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runk comfort, accompanied by greater levels of fatigue and pain perception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thigh and knee. In conclusion, cyclists perceived the most comfortable position to be when the saddle height was within the recommended knee angle (30° calculated from the offset position or 40 ± 4.0° of absolute value). Upright trunk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comfortable position for recreational cyclists, where aerodynamics is not so important. Cyclists’ bike percep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it comes to choosing the most beneficial position, since this can play a role in injury prevention and enhance cycl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Guidance to maintain an optimal aerodynamic position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during cycling. This study used real-time vibrotactile feedback to guide cyclists to a reference position with minimal projected frontal area as an indicator of aerodynamic drag, by optimizing torso, shoulder, head and elbow posi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comfort when sitting still on the bike. The difference in recapturing the aerodynamic reference position during cycling after predefined deviations from the reference position at different intensities was analysed for 14 participants between three interventions, consisting of 1) vibrotactile feedback with a margin of error of 1.5% above the calibrated reference projected frontal area, 2) vibrotactile feedback with a margin of 3%, and 3) no feedback. The reference position is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ly achieved using vibrotactile feedback compared to no feedback (p < 0.001),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1.5% and 3% margin (p = 0.11) in terms of relative projected frontal area during cycling compared to the calibrated reference position (1.5% margin ?0.46 ± 1.76%, 3% margin ?0.01 ± 2.01%, no feedback 2.59 ± 3.29%).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vibrotactile feedback can have an added value in assisting and correcting cyclists in recapturing their aerodynamic reference position.  相似文献   

15.
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普通男大学生11名,采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并结合表面肌电测试对受试者在不同的鞍座高度下骑行的运动学和肌肉力学指标进行同步采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不同高度骑行差异。结果:(1)膝关节活动范围在不同座高下呈显著变化,踝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个体差异较大。(2)鞍座高度增加,髋关节相对力矩下降,且90%座高与95%和100%座高相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膝关节相对力矩呈现出类似的变化且不同座高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座高下,肌肉的放电量出现变化,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二头肌和胫前肌则是在95%座高时放电量达到最低。(4)随着鞍座高度的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在90%、95%、100%大转子高的座高下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踝关节的角速度在90%与100%座高相比和95%与100%座高相比时差异明显(P<0.05)。结论:95%大转子高时,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的放电量最小,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的放电量处于中间值,膝关节力矩和活动范围也处于中间值。选取95%大转子高的鞍座高度更利于骑行者的骑行。  相似文献   

16.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广林  孙健 《体育学刊》2006,13(4):128-130
对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在增大,尤其女子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增大更为明显;而与世界相比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要小4~5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田径运动训练和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要加强科学训练,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17.
黄玺章  徐洋  王钢 《冰雪运动》2011,33(1):54-57
认识高住低训法(HiLo)对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机理,掌握HiLo实施过程中免疫系统指标在不同暴露期的真实释放情况与变化规律,对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具有指导意义。采用实验法测定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高住低训前后免疫系统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细胞在HiLo前后的变化持一种稳定状态;免疫球蛋白在HiLo前后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中等强度训练的低氧暴露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湿热环境下机体血液成分变化特点的实验,试图揭示湿热环境下运动的身体适应,为训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随机抽取某大学男生30名,平均年龄(21.3±1.1)岁。实验选择第二军医大学湿热环境训练实验室,环境温度控制在39℃,相对湿度为80%。实验历时9 d,分为测试阶段和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在训练前、后1 d分别进行12 min功率自行车测试,2次测试前、后经上肢静脉取血(在肛温指标测试后即刻进行);训练阶段周期为7 d,运动负荷为:踏步机徒手踏步15 min,艾威BC4730-52型功率自行车无阻力运动15 min,艾威BC8500型功率自行车调至10LEVEL-280WATT/H运动15 min。结果显示:与第1次、第2次测试前相比,2次测试后血清尿素(BU)、乳酸(La)、[K+]和[Ca2+]均显著升高(P<0.05),[Cl-]显著下降(P<0.05);[Na+]在第2次测试后显著升高(P<0.05)。经过7 d热习服训练,第2次测试前较第1次测试前相比,BU和[Na+]显著升高(P<0.05),La浓度显著下降(P<0.05);第2次测试后同第1次测试后相比,BU、[Na+]、[K+]和[Ca2+]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经过7 d间断性反复热暴露运动后,机体蛋白质代谢供能有所回降;La清除能力得到提高;血液电解质各项指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但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及人体耐受范围内;且运动能力及自我感受得到改善,说明习服训练有利于机体新的热反应动力定型建立。  相似文献   

19.
肌肉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动作速度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人体肌肉作固定工作和远固定工作时明显存在着生物力学特征上的差异对提高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影响,选择了上肢前伸的动作速度为实验内容,以肌肉不同固定方式的练习为条件,研究了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肌肉远近固定方式的组合练习比单一固定方式的练习能更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组合练习在持续训练过程中对提高“中位”速度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