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原生态文化是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百年以来,因西方体育的传人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由于民族文化生存空间愈来愈狭窄,我们不得不为传统武术的命运担忧。本丈从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华武术3大流派之一的峨嵋派武术进行了探讨,从原生态保护的视角探索其文化发展与技术传承,它的研究将推动峨嵋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理解峨嵋武术文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时代“全国武术之乡”(以下简称:武术之乡)的布局、评审及武术之乡比赛情况的梳理,结合武术之乡管理的发展历程,梳理武术之乡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武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优化管理结构、完善评价体系、推进武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纵深发展、大力发展武术产业、完善武术人才培养机制等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武术之乡在传播和普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上的重要载体作用,确保其更好地对中华武术的传承、繁荣、创新与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强势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为竞技最高点和核心理念,国际体育文化发展问题逐渐突出,这种强势文化侵蚀弱势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一定阻碍。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发展和壮大民族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一、引言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密不可分 ,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而说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 ;甚至可以说 ,中国武术是东方文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典型代表。今天随着武术在国际上影响的增大 ,人们对武术的动作特点、技法理论、价值取向及其发展趋势等的研究日益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分界越来越大。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人们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认识不足 ,对二者的区别不明 ,人们往往以传统…  相似文献   

7.
竞技武术是在借用传统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体育的游戏规则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涵是有差异的,如果武术过分的被体育化,那么将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文化内涵。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武术就显示不出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项、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力量。因此,保持武术的本色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浙西南地区畲族的传统武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将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窗口。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文化的武术与体育的武术;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三大问题予以客观的思辨。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要注重两者的共同发展;武术属于体育,却又高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武术的体育属性,更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的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武术的本土化则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融合互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功能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传统武术满足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竞技武术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是保障武术生存的有效手段。二者只有融合互补发展,才能突出其民族文化价值,武术的发展才能稳固持久。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武术现在主要围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类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旨在更清晰地展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东方文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八十年代以来,以高难关新为发展方向,以优胜为最高目标的现代竞技武术迅猛发展,并且成为现代“武”台上的独放之花,传统武术还要不要发展?没有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武术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武术日渐流失的今天,本文从武术文化整体传承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由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继承武术的新思路。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当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深化开放的背景下,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内容之一也被以各种方式在海外传播开来,与时俱进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自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认为:随着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不断拓展,彰显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体育自信与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等价值,对中华武术的扬弃、传承与创新等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现代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在西方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统一规范而发展起来的竞技化的武术体系。在世界体育呈现出东西方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立足于现状,科学合理地发展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使它们比翼双飞,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马廉祯 《体育学刊》2012,(3):114-120
在总结早期武术现代转型的基础上,得出国术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武术现代转型承前启后、不断积累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合理路径,并由此引出竞技武术在发展中对旧时代文化积淀与实验结果的无差别抛弃与排斥,不但直接导致传统武术文化的断裂,还造成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丢失,及武术现代价值观的下移,最终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面临专业人才匮乏,学科水平下滑等诸多问题,使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付出高昂代价。  相似文献   

17.
该文旨在探讨全民健身视域下民族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策略,将全民健身政策与传统武术相结合,以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强调制定专项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场地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以确保武术套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推广措施方面,提出通过全媒体宣传、社区体验课、学校合作等方式,将武术套路运动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通过这一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策略分析,该文旨在为全民健身政策下的民族武术套路运动提供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以期促进传统武术的繁荣与创新,朝着全面建设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鲁勇  李险峰 《中华武术》2005,(12):55-56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面的继承与发展。1950年全国大力倡导发展民族传统武术运动。1952年武术被作为民族形式体育项目进行推广。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武术被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58年第一部以流传面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套路规则》问世,至此武术被纳入我国体育竞赛体制。  相似文献   

19.
1.竞技武术套路的世界性推广较之传统武术更具优势 (1)竞技武术套路技术要求向“高、难、美、新”方向发展,较之传统武术更易于走向世界; (2)竞技武术套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20.
刘军 《中华武术》2004,(6):25-25
中华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营养,使中华武术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正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华武术才产生明显的东方体育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