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动性猝死预防及筛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筛查策略,对运动员赛前或成为职业运动员前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检测一些潜在、高危的心血管疾病运动员,建议停止比赛,接受治疗,对于预防运动猝死是极其有用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筛查策略:12项基本情况调查;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但这两种筛查策略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寻求一个更为特异和有效的筛查策略,探讨运动诱发猝死相关机制,寻找致病基因型、表型和猝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资料表明,心率是心血管系统最容易测定的指标,同时有较高的可靠性,心率与训练负荷强度、心率与最大吸氧量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即成正比)掌握青少年运动员心率变化,可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结合医务监督进行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科研工作。1.心率测定方法心率的测定,要求客观和准确,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受试者安静和运动时的心血管机能,从而对心血管功能评定和定向运动训练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研究资料表明,正常人脉博频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在实验室,常用心电装置来自动测定。如用心电图R—R间期,心率表等,而在训练场地,由于…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省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高频心电图测试,结果发现:运动员组安静心率较对照组低.HFECG时域指标Q-T问期延长,二均有显性差异,HFECG功率谱分析显示高频频段相对能量增加。提示运动员和普通人HFECG有一定的差异,长期从事武术运动可改善心血管活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曾出现在体测、运动会、马拉松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考验。带着因涉跑引起猝死的疑问,通过猝死案例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猝死的病理学的非运动成因。研究认为:涉跑猝死的主因是先天性生理疾病,运动不是引发猝死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猝死的"堵疏结合"的医学监控策略和体医融合防卫机制构建方法。建议通过入校时医学筛查、跑前医学检查、跑中医学观察、猝死现场急救、跑后跟踪复查降低猝死风险;建立宿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全覆盖的心脏复苏志愿队伍,实施"黄金8分钟"内的急救生存链;建立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方体育运动分级分类保险制度,从风险转移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关怀;建立涉跑猝死、猝死、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库,开展非正常死亡人员的病理学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医学监控和健康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体医融合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5.
马拉松作为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高的耐力运动,对心脏的影响是利大还是弊多,对马拉松参赛选手心脏产生哪些生理适应,又对心脏健康存在哪些潜在风险,经常困扰着运动医学研究者和马拉松参赛者。依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全面综述分析了马拉松对心脏各腔室以及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深入探讨了马拉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和心脏猝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马拉松会引起心脏发生离心性肥大,心房和心室腔体积均会增大,提升心脏功能。一次马拉松运动后,心房和左右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均出现了短暂性的下降,舒张功能下降更明显,这是心脏的一种生理适应,数周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2)尽管马拉松与冠状动脉风险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但与同龄和相同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对照人群相比,马拉松运动员仍具有较低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风险;3)马拉松诱导的循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是可逆的,是对剧烈运动的一种暂时生理性应激反应;4)马拉松运动猝死的风险较低,多数马拉松猝死的发生和参赛者遗传的显性或隐性心脏疾病有关。为预防赛场心血管意外,应该建立马拉松赛场心血管意外的预防体系,包括赛前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筛查程序、增加并合理布置赛中救助力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分析发生于2001年至2011年的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47例案例;采用列表排列法,通过对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的专家调查评判,对大学生运动猝死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人群分布表现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发生的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长跑、篮球、足球和新生军训,并与体育测试和球类比赛两类运动性质明显相关;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同时,对大学生运动猝死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由三级指标构成的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风险指标体系,评估和预警大学运动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7.
前言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特别是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主要取决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和适应能力研究证明,为能灵敏地反映出心脏机能水平,只有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测试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才易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运动员安静、分级负荷和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体育局自行运动管理中心的5名一级和12名集训自行车运动员进行安静心电图测试,探索不同运动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安静心电图特征。结果显示:一级自行车运动员平均安静心率为50.8±9.42次/min,集训运动员平均安静心率为59.8±4.12次/min,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之间心率具有显著性差异;整体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59%,一级水平运动员心动过缓发生率为80%,集训水平运动员心动过缓发生率为50%,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人ECG判断标准相比运动员心电图QRS波群电压增高、心率降低、QTc值增大、ST段抬高,其他指标均在正常人指标范围内。自行车运动员上述心电图特点是运动员心脏的生理适应,是良好心力储备的表现。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有:QT间期异常(长QT间期、QT间期)5例,占29.4%,2例心室预激,2例电轴右偏。所以需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电图监控,医务监督。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猝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新近国内外有关运动员猝死的文献和病因学研究及病例报告。针对青年运动员和中老年运动者因运动诱发的猝死,分析引起猝死的各种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及ECG 异常等高危因子,探讨运动猝死的危险性、可能的预防手段和测试方法及对运动员评价的标准,为深入研究运动与猝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急性心血管猝死虽不多见,但须充分重视。猝死的报告涉及所有年龄阶段和各运动项目。多数情况下心律紊乱是猝死的直接原因,但只有少数猝死发生时,心电图记录到室颤。实验时以室颤阈值表示心脏对颤动的敏感性。实验中室颤阈的降低恰与自发性室颤前期相似。运动时心血管变化可能改变室颤阈,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献资料法。探讨和分析了心源性运动猝死的病因和可能机制,阐述了最近几年预测心源性猝死危险性的新进展,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进展迅速,其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多发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对运动性猝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继政  季鹏 《体育科技》2010,31(1):78-80,85
肥厚型心肌病是引起35岁以下运动员猝死的首要病因。运动猝死的相对危险因素和晕厥、年龄、极度的左室肥厚、心动过速以及有猝死家族史紧密相关。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形成运动员心脏。由于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存在一些相似,正确区分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病非常重要,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均受到种族和遗传背景所影响,基因筛查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为防止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涉及范围广,其中大学生猝死率显著增高。针对运动猝死的案例,作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生理学角度阐述长期坚持长跑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呼吁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长跑运动,建议高校建立有效合理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对于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而言,运动性猝死是近年来运动场上接连发生的意外事故之一,也是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与及预防措施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运动员或体育爱好者参与运动时预防发生运动性意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猝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在体育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运动性猝死事件震撼了国际体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猝死的大量文献后发现,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为高峰,死亡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也时有发生.针对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extent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Consortium's program between 1965 and 2008 was documented. A total of 9,132 abstracts were reviewed, and 657 (7.19%) had an international component. Inclusio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anged from a low of 1.97% in 1983 to a high of 14.24% in 2007.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esented between 1965 and 1983, after which there was an increase through 2008. Most growth was from increased contributions coming from researchers in Southeast Asia. In terms of general research topics, eight areas increased over the 44-year history reviewed, and five areas decreased. Seven recommendations are advanced for expanding the place and role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ithin the Research Consort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