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耐力项目,赛艇运动也因合理地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综合各家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原结合低氧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是传统高原训练新发展,拓展了高原和低氧训练的效益和功能,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的重视,而这种新训练方法中有效的科研监控内容和方法将是训练是否达到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上海游泳队10名优秀运动员2007—2008年期间3次高原结合低氧训练进行全程跟踪,对训练过程进行全面的科研监控,并对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基本建立了游泳项目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这将为该训练方法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利用低氧仪在平原条件下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进行间歇性(脉冲式)的低氧刺激,以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20世纪90年代由俄罗斯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并应用到运动训练中.但是间歇性低氧训练实践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受试者的运动水平并不高,或者并没有设对照组,真正运用到优秀运动员并设有对照组的研究并不多,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不能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低氧训练发展至今,先后出现传统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高住低练、低住高练及高住高练低训等5种训练形式.这些形式各自存在着相应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鉴于各形式的互补性及低氧训练的性质,在理论上,采取阶梯式多队协作的低氧训练新模式是提高训练实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低氧训练情况 低氧训练是在传统高原训练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制造低氧环境或吸入低氧气体,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体能或进行低氧适应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整个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用于平时和赛前训练。目前,  相似文献   

6.
潘秀清  王菊 《体育科学研究》2006,10(2):79-82,85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且已被证明对提高有氧代谢是有效的.本篇主要介绍了IHT后机体生理生化基础的变化以及低氧训练后训练效果的时效性,目的在于对间歇性低氧训练后有氧代谢能力改善的时效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模拟低氧训练是高原训练的一种方法,在运动训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实验主要遵循了高原训练基本规律和原理,并首次采用对平原大学生佩戴人工抗氧训练嘴(以下简称阻氧嘴),模拟低氧环境进行训练的手段,观察和记录大学生实验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对采用阻氧嘴模拟低氧训练模式是否能有效提高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和改善生理机能水平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实验将30名平原大学生随机分为低氧组和普通组,两组大学生执行35天的同等负荷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阻氧嘴的低氧组大学生较普通组有氧运动能力显著提高;800m专项成绩提高幅度大于普通组;在平原使用人工阻氧嘴的模拟低氧环境训练手段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模拟高原训练。近年来,颇受国外体育界的关注。笔者从训练方式、运动训练负荷、低氧性缺氧负荷、适应性的持续能力及训练计划安排诸方面对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特点及其对提高抗缺氧能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研究、应用作一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孟志军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10,31(4):75-78,93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完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研究常氧耐力训练、低氧刺激以及低氧耐力训练4周后,AMPKα2转基因鼠和AMPKα2基因敲除鼠骨骼肌AMPKα1/α2磷酸化、核内PPARα蛋白含量,探讨低氧训练下AMPKα对PPARα的影响.方法:C57BL/6J野生小鼠、AMPKα2基因高表达和AMPKα2基因敲除鼠各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对照组,常氧耐力训练组,低氧安静对照组,低氧耐力训练,每组10只.耐力训练组小鼠训练设计为:每天1小时坡度为0,速度为12 m/min的跑台训练,每周6天,持续4周.低氧方案为:每天间歇性低氧8小时,模拟海拔4500 m左右的低氧环境.测定磷酸化AMPK(Thr172)、核内PPARα蛋白含量以及PPARαmRNA含量.结果:1)四周低氧耐力训练可激活骨骼肌AMPK,促进AMPKα磷酸化;2)四周低氧耐力训练显著增加骨骼肌核内PPARα蛋白的表达;3)与WT鼠相比,低氧耐力训练显著增加OE鼠AMPKα磷酸化和核内PPAR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KO鼠AMPKα磷酸化和核内PPARα蛋白表达.提示核内PPARα蛋白水平与AMPK激活后的AMPKα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低氧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64只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时照组(C组)、间歇低氧训练组(I组)、游泳训练组(S组)和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分别进行4周的间歇低氧训练(I组)、游泳训练(S组)及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观察S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3种干预方式对SD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间歇低氧训练+游泳训练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提示间歇低氧训练通过促进红细胞数量、改善机体有氧能力的同时,血流阻力也随之增加,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海平  胡扬 《体育科学》2007,27(2):38-41,93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基因第7内含子上C958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预测低氧训练效果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关联(Association-Study)研究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实验解析技术,选取41名健康受试者在模拟海拔2500m高度进行4周低氧训练(低氧暴露10h/d,3次80%.VO2max低氧训练/周,共4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1次最大耗氧量(V.O2max)、血象指标(hematological parameters)、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理指标,观察HIF-1α基因SNP/C958G与4周低氧训练后生理指标变化量的关联性。结果:SNP/C958G与低氧训练效果明显关联。4周低氧训练后,CG基因型受试者的V.O2max和Hb分别增加了180.30±318.08ml/min,6.53±7.80g/L,其提高幅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RBC和Hct分别提高0.46±0.66×1012/L,0.05±0.05%,其增长幅度有高于CC基因型的趋势(P<0.10),且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生理指标在低氧训练后,CG基因型受试者提高幅度上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从低氧定量负荷实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鄄欤19 NP/C958G的基因型组间未显现出组间差异。结论:SNP/C958G的CG基因型可作为预测低氧训练效果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or 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科 学辅助训练方法,通过对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的研究和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低氧训练方法的比 较研究,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仿高原训练在理论上加以区分,以推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低氧预适应结合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周低氧适应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以上海游泳队6名女子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训练模式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粹高原训练模式不同,高原训练第3、4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实验前,HCT较高原第1、2周降幅较大,同时,血清铁蛋白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无大幅下降,提示高原训练阶段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血液浓缩趋势缓解且铁代谢基本稳定.低氧第1周白细胞计数升高,低氧第2周至高原第2周持续下降,高原第3、4周有所回升,3个白细胞亚群对低氧及高原训练的反应并不同步.这一结果与其他仅高原训练研究结果近似.血睾水平在高原第3周即大幅回升,高原第4周下降但仍高于高原前水平,这一结果与仅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有较大不同.血浆皮质醇高原前3周持续升高,但第4周大幅下降且低于高原前,同时T/C为6周以来的最大值.结论:2周模拟低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这一训练模式对机体的刺激与常规的高原训练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原训练后2周血睾、血红蛋白均上升至较高水平,白细胞数目回升,而皮质醇在高原第4周下降.以上结果表明,2周模拟低氧训练这一预适应过程,加速了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阶段的适应,提示,该训练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高原训练阶段身体机能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对常氧和低氧两种氧环境下不同运动强度对红系细胞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低氧刺激可以提高红系细胞氧运输能力;低氧环境进行中、高强度训练对增强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常氧环境训练;低氧环境无训练组进行一次中、高强度运动和高训组进行一次极限强度运动提高血液运输氧气能力显著好于常氧环境相应组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分析国内低氧训练研究的现状,运用CiteSpaceⅢ和CNKI的可视化功能对近20年来发表在国内体育核心期刊上有关低氧训练的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研究趋势以2008年为顶点呈正态分布,国内形成了凸显的科研力量。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低氧训练方式的多样化,低氧训练的监控,提高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对机体的免疫力、认知功能的影响,在控重减肥中的应用,低氧训练干预下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情况,低氧训练习服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低氧训练对机体作用的分子机理的探讨等方面。新的低氧训练方式的应用、低氧训练的健康促进功能、低氧训练的分子机理的探讨和学科交叉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的综述研究发现,不同低氧运动下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变化,而不同低氧运动模式对免疫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低氧训练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训练基地海拔、训练强度、训练方式等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免疫抑制,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对传统高原训练的一种补充和创新,是指在平原借助低氧仪,使运动员间断性地吸人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导致一系列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提高有氧代谢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分析了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呼吸系统、血液、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细胞内物质代谢、心肺功能、抗过氧化物反应系统的作用原理以及其优势,为实践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训练前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的变化可反映训练的强度,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盐的比值(GM/GA)可作为一个早期诊断过度训练的敏感指标。从血浆谷氨酰胺和免疫的角度出发,间歇性低氧训练与持续性低氧训练相比,前者更有利于保护机体的免疫机能。此外,谷氨酰胺还有保护线粒体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情况和变化规律,为低氧训练实践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运动组采用10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训练6天,运动量由第1周的速度为15 m/min、持续时间为25 min递增至第10周速度为28 m/min、持续时间为50 min,低氧训练组每周二、四、六在相当于海拔1 500 m的低氧环境中训练,一、三、五在常氧下训练.并且在低氧环境中居住,低氧环境由第1周相当于海拔1 800 m递增至第10周相当于海拔3 600 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图象对CD34的阳性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CD34可较好标记心肌组织微血管,运动组与低氧训练组有丰富的微血管新生.结论 单纯低氧不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运动能使心肌组织血管产生适应性变化,当低氧与运动两种因素同时介入,血管生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