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课程思政功能为研究主线,对高校足球心理学创新课程的价值和开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足球心理学》作为思政教育的创新课程,具有提高足球认知水平、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信任度、锤炼意志品质的思政功能,同时课程还融入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思政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政教育特色。高校足球心理学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足球教学和足球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高校足球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相关体育课程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的红色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通过使用课程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时代意蕴,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强化文化支持和拓展资源载体。在对党的百年红色精神进行课程化塑造之后,使之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从推进路径的设计出发,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运动实践为桥梁,可使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环节能够更加符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全面推进党的百年红色精神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延续和传递创造丰富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场所,需要将思政课程与体育体质测试相结合,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对高校推进思政课程融入体育体质测试中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融入体育体质测试中,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具体的实践措施和建议。总结全文的观点和建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长征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将长征精神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定向越野的课程特点,以高校学生发展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方案,构建了长征精神融入定向越野课程思政的体系,旨在剖析长征精神内涵,由里及表将精神内核融入定向越野课程思政建设中,为定向越野课程或同类型户外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提供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论述开展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分析体育心理学课程注重身心的整体观、积极心理的育人观、服务他人的职业观以及实践导向的道德观等育人特证,而且在明确课程的整体特征后,从书本教学、学生经历以及体育精神3方面汲取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究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堂表达来推动课程价值转换,知情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精准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重新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回馈教学,以此来推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心不仅聚焦在体育学科所直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而且直击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的全过程。文章以寓德于体理念为指导,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了资源挖掘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评价体系失衡等问题。提出: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等决策。  相似文献   

7.
陈立春 《体育科技》2023,(4):114-116
电影《夺冠》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讲述了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以真人原型为基础,找寻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挖掘“女排精神”“体育精神”的价值所求,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探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基本内涵的探析,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守体育课堂,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以体育知识、技术等为载体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资源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聚焦体育项目教育、行业育人,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21,(4):51-53
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对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能完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健全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等价值意蕴,却面临着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和技能教学难以融合等问题,据此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挖掘思政元素、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同向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敏 《武当》2023,(10):70-7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去,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整个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课程思政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研究,包括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结合武术专业的特点,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的意义定义为实践,主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重大意义,时代层面上能够引领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坐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涵,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实践层面上能够抬高体育课程的教育站位,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全面发展。高校要从实践层面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在教学理念中融入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教学内容中深化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丰富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具体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而系统地进行。以网球文化构建网球课程教学目标;将“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融入网球课程教学内容中。在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体能,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挥网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学生全面发展视域下,开展奥林匹克历史文化课程教育,普及奥林匹克知识,高扬奥林匹克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和优良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和吸收中西方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元素,创新与借鉴世界多元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深入挖掘思辨导向式奥林匹克历史文化课程的建构目标、总体框架、模块建构、探究内容、课程特色、学术和应用价值的方法体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相似文献   

13.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民族特征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指导实践,从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厘析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洞见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依据当前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创新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价值,创新体育文化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培育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与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建设要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价值指向。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聚焦于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有待深化、课程思政资源创设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有待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有待健全。通过增强体育教师思政意识、强化资源创设能力、改进育人方式、健全支撑体系四个方面破解现存问题,实现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双重目标,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全员、全面、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中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排球课程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从思政教育大背景出发,凸显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转变课程思政与排球教学观念,落实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体育价值引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围绕排球运动的特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有特征为根据,让学生掌握排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品质、培养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作为“五育”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由此,深入挖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保证。通过着重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为进一步完善和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的有效路径,是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难点及优化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在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隐融合三个维度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育人情怀和科学方法。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着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度欠佳、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薄弱、评价机制与保障措施尚未完善等难点问题。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应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完善多方评价形式,多措并施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分析,挖掘提取"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创新发展、顽强拼搏、责任担当、协同配合、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8个思政元素,并对其融入运动训练学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开展为主线,通过课前设计"融合"、课中落实"融入"和课后实践"融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运动训练学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探讨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定位、内容布局和路径设计。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有机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程,对于满足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素材、内容和资源方面的独特需要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华体育精神”“体教融合”方面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且全面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元素,经过教学化设计可以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进行对接。通过系统化、常态化、动态化、结构化和制度化的路径设计,使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发挥出高质量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