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运动员在平原比赛期间运动员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宁体校6名世居高原青少年田径径赛运动员,分别对高原训练和平原比赛期进行了4次测试.结果经过高原训练后、在平原比赛期间,随着比赛时间的延长,基础心律和血压逐渐下降,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都较为明显,且血红蛋白的下降先于红细胞计数;血清睾酮持续升高,血清皮质醇有所降低,其比值明显升高;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和血清尿素氮下降明显.结论:世居高原运动员到达平原7天后,运动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生改变.所以世居高原运动员应把握好下高原的时间.以免下高原过早,使运动员的心功能下降和红细胞过多的消耗;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也应多进行平原训练,以促进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获得较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8名甘孜州世代居住在海拔2 500m以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亚高原、平原分别采集其与心肺功能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高原-亚高-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训练结束后测得从康定到泸定再到都江堰的最大摄氧量、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尿蛋白均呈递增趋势,心率呈递减趋势,且除尿蛋白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有利于提高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提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心肺功能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对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提供运动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以我国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进行研究。结果:训练负荷量与训练周期成反比,铁人三项中各单项训练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自行车、跑步和游泳;在训练强度上,是有氧训练为主,混氧训练为辅;高原训练的效果与训练负荷、训练周期相关,但是与训练周期不完全相关。结论:1)适当缩短高原训练周期,提高有效负荷训练;2)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铁人三项中各单项的训练负荷;3)在训练负荷量较小的前提下,加大重点课次的训练负荷强度,加深对机体的刺激深度,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求从高原训练中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及训练负荷的关系对平原自行车队的高原训练强度做定量化探讨,并在此础上初步提出平原自行车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强度的安排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规律提供有关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以平原自行车队15名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结论:1.经最大摄氧量和通气阈的初步测定,短时期适应平原运动员在2300m高原进行极量运动时较平原下降20%左右可以理解为高原训练所承受的缺氧负荷强度约为20%。2.由缺氧负荷约为20%,平原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强度与平原训练强持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强度监控的方法.方法:以9名国家皮划艇队划艇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到达高原第5天,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分析不同浓度乳酸对应的船速和心率,并与上高原前3天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试高原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结果:两次递增强度划船测试表明,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高原训练的船速低于平原,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这种船速差异逐渐减小;而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乳酸浓度低于6mmol/L时,高原训练的心率低于平原,在乳酸浓度等于6mmol/L时,二者心率相同,乳酸浓度高于6mmol/L时,高原心率高于平原;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和肌酸激酶在高原训练期间随着训练负荷的变化而出现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值.结论: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可以确定高原训练的合理强度,不宜利用平原的船速或心率来控制高原训练强度,以此方法来确定高原训练强度,可以维持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并能够发挥高原低氧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7.
滑雪运动员采用平原训练还是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能力更有效,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认为: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回到平原后,最大吸氧量和运动能力均有提高。然而曼内斯特和丹尼尔斯等人提出: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不大,甚至毫无作用。亚当斯后来又选用两组优秀中距离运动员分别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东省游泳、铁人三项运动员心脏形态及功能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山东省游泳、铁人三项运动员进行心脏超声学检查;结果:游泳、铁人三项运动员在左室结构及功能等方面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以男性运动员更为明显;结论:游泳、铁人三项运动员存在心脏左室重构及左室舒张功能增加,且表现出项目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的机能监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都军区铁人三项队运动员于2004年1月至2月的下高原到平原(三亚)训练进行了全程跟踪,测试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下到平原后,运动员HGB、RBC、HCT等指标逐渐下降,直到第3周开始,各项指标才逐渐回升,到18~21天达到峰值。CK的高值出现在下到平原后第3周,为431±123.7U/L,随后逐渐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BUN的高值出现在第1周,为5.83±0.41mmol/L,而且在整个训练期间BUN值保持在1个较理想值水平。T值无显著变化,处于较好水平。建议高原运动员平原训练时,在血红蛋白出现上升时,可考虑增加运动负荷,尤其是运动强度,以达到强刺激、激发运动员潜能的目的;在参赛时间上最好安排在下到平原的第18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游泳项目青海高原训练期间血象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名平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表明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机能水平的改善;平原游泳运动员的W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有所增加,提示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血小板会出现下降。建议对平原游泳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应以高原训练的目的和安排为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定,在正常范围内与训练密切相关;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对平原游泳运动员应加强免疫机能的监测,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 12名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4周的高原(2260 m)~高原(2634 m)和两次高原(2260 m)~平原(396 m)交替训练的研究。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对增强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从本次训练的生理效应来看,高原~高原交替训练好于高原~平原交替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在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主要做功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力量的变化,研究高原和亚高原训练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探索高原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赛艇运动员21人,随机分为高原组和亚高原组,分别进行高原、亚高原训练,然后进行平原训练.分别于实验前、高原末及平原末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运动员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横断面积,并采用赛艇专项方法定期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素质.结果:高原组:经过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11.1%和儿11.4%,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2.1%和1.4%,男子的股四头肌横断面积在高原末减小6.7%.亚高原组:经过亚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后,最大卧拉力量分别提高6.9%和8.2%,最大深蹲力量分别提高11.1%和14%,男、女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横断面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训练后运动员股四头肌横断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而亚高原组无明显变化,表现为主要做功肌群的最大力量在亚高原组的提高明显大于高原组.  相似文献   

13.
运用PRO(尿蛋白)指标系统跟踪12名、世居平原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期6周、海拔1773—2502m高原交叉训练的全过程,研究不同高度的高原交叉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后与次日晨UTP(尿总蛋白)浓度、夜尿蛋白排泄总量及运动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交叉训练初始2周,运动员运动水平比平原低,但UTP浓度与夜尿蛋白排泄总量均比平原显著提高。2)从1773m上到2100m,PRO指标变化不明显。3)从1773m到2502m的交叉,高原环境对运动员机体刺激深刻,PRO指标变化显著。但通过交叉训练,运动员不但能够完全适应,而且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国家女子马拉松队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在备战柏林世界锦标赛期间平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准备阶段的血液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肌酸激酶、血尿素)和机能指标(血压、晨脉)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柏林世锦赛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要有节奏地安排训练负荷,不同训练负荷性质的内容要穿插进行,尤其是在高原训练的强化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应当增加训练监控的密度,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赛前高原训练阶段、赛前平原训练阶段大负荷强度的训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有氧代谢能力基础上,否则运动员很难完成持续性的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7.
研究对象:8名新组建的女子中长跑国家队运动员,均为运动健将,年龄19.25±2.49岁,全部为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苗子,所有受试者为非世居高原者,未参加过高原训练,志愿参加本实验研究。研究方法:让8名非世居高原的优秀中长跑女队运动员分别进行传统的高原训练(青海多巴,海拔2366m)  相似文献   

18.
铁人三项虽然包括游泳、骑车和长跑三个项目,但是跑步对总成绩的影响最大,我国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在游泳和骑车赛段中并不逊色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但是跑步赛段中的差距却很明显。在本次高原训练中迫切需要建立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发掘优秀队员的潜能,提高单项成绩,创造我国男子铁人三项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9.
亚高原训练对优秀拳击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海拔1 600 m的亚高原训练是否会对拳击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产生影响,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拳击运动员的内在潜能及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拳击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方法:以国家集训队16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250 m(贵州清镇)、1 600 m(内蒙古武川)的亚高原及下平原(河南郑州)后的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等指标进行系统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对部分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及无氧乳酸供能能力改善有帮助;2)1 600 m的海拔高度更有利于调动拳击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拳击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3)在亚高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帮助.结论:1)亚高原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及体能和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2)有针对性的亚高原训练可以作为提高拳击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平原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为中长跑项目在青海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6名在青海多巴进行31天高原训练的山东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血象指标于上高原第4天开始监测,每周进行2次。监测采用瑞典产SWLAB900+血球计数仪,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运动员的RBC、H曲、HCT和MCV等血象指标经高原训练后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提示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改善;中长跑运动员的V,r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出现下降,表明高原训练对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PLT会出现下降,要特别注意训练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产生,应及时的采取积极手段促进疲劳的尽快回复。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伤病防治与疲劳恢复应做到即时同步,最大程度地减少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运动员的高原训练。不仅要注重训练海拔高度的掌握,而且更应注重科学地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