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套路教学的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形成的行为准则.因此必须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积极性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教学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巩固提高与训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就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得出相关结论:小学武术教学应区别于高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才能将武术具有的博大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授;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欣赏水平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正确方法,欣赏水平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学观,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培养大学生习武兴趣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武术运动自身的特征、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等方面,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必须从武术自身的特征出发,用武术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吸引学生学习武术;必须从教师自身出发,做好表率来引导学生学习武术;贯彻"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方法出发来培养大学生习武兴趣;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环境和竞争的气氛来培养大学生习武兴趣。  相似文献   

4.
武术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武术课的教学中,必须注重技击练习,强化武术文化传承,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多年的武术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以上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得出,在武术课中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实践法,对武术教学的归因训练进行研究,指出武术教学同属于体育教育,武术教学与训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武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武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7.
张艳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1):54-55,64
文章从武术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提供可行路径。对武术的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美意美等特点的合理应用,能直接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武术运动的内容丰富多样,技法繁多,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青少年在自学自练武术时,只有遵循正确的训练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文章首先介绍了武术的主要特点,然后介绍了青少年自学自练武术的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促进武术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已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改革成效不够理想,高校武术教学中仍存在若干主要问题。提高武术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文章从武术的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及师生合作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武术课差生的学习成绩,必须搞清形成武术课差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武术教学经验,我认为武术课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学习武术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学习过程产生惰性。这需要加强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使其惰性无机会产生,经过实践的良好体验,提高认识,改掉惰性。(二)身体素质差,包括视听神经反应慢、协调性差、运动感觉差。这需要增强相关刺激,随时对动作加以纠正。(三)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练习不认真。这需要严格要求。(四)其它原因。诸如身体肥…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在华夏文明诞生的那天就随之产生。在当今社会,武术更以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功能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世界习练武术的爱好者也在不断增长。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抽样调研、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武术在浙江省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浙江省部分中学在武术教学开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学校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等。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少学校在体育课的设置中几乎没有把武术教学纳入总的教学计划中,影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更忽视了武术带来的健身作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使得武术能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严峻现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西安市19所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武术课程调查发现,西安市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的专业教师有较大的缺口,现有的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较为生疏,不同程度地影响武术课的教学效果和科学正确的传达武术概念,影响武术项目在普通高校中传播和普及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反映出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敬业精神。西安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对武术课程有兴趣和热情,但是却流于表面,缺乏行动保障和正确的引导;由于学生了解武术项目的途径缺乏科学性,致使学生对武术课的选课动机与所设课程教学目标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武术课的教学主体间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不适应性,教学过程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教学主体的两个子系统都应该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态度和方式。文章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贯彻"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武术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将"分层教学法"引入武术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在武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吃不饱"或者是"吃不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武术教学效果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武术基本功是学习武术的基础,面对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大学生如何进行基本功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要树立学生对基本功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独特的演练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武术在满足留学生学练需求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十所高校留学生进行随机抽样,从他们对武术的了解、学习武术的原因、习武环境以及无武术学习经历留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学习期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留学生学习武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攻防技击价值,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武术才得以区别于其它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普通高校武术只注重套路教学,而忽视了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已成为当前武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高中选项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习武先明德”,武德是传承和弘扬武术的重要基础,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武德以及武德的重要性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得出武德的重要性以及培养高中生武德的方法,以期能够为广大武术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武打影视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打影视是集科学技术、信息传播、文学艺术等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于一体的新文化形态之一。当前,高校学生是在影像的包围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他们每日共生的影像密不可分。然而,武打影视与高校武术教学,分属影视艺术与体育教学的不同领域。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证了武打影视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其特有的优势地位,并进一步阐述了武打影视在解决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陕南大专院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南大专院校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以技术为主、忽视了理论课教学;教学设备落后、人文环境不浓厚;教学评价手段不合理。并提出了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手段、重视理论学习、更新评价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旨在为陕南大、专院校武术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太极大舞的概念谈起,分析了太极大舞的运动特点,阐释了太极大舞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把太极大舞与高校武术教学相对比,分析了大学生不太喜欢传统武术的主要原因。提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可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首先,改编一些动作,加入舞蹈、戏曲动作等,使武术更适合现代大学生;其次,加入演练队形的变化,增加同学间的配合协调,使其更具有亲和力;第三,加强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直观感受武术魅力,能更深层次理解各动作健身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