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香华 《体育学刊》2002,9(5):20-22
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具有相容性。现代体育既是国际体育的发扬,又是对传统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便是体育现代化。它包含着体育走向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等。研究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对于发展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完全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文章试图从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由来、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来阐述民间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从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性、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联系、以及民间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挖掘和改善民间体育的土壤,让中华民族精神之奇葩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鲜明特点的阐述和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兴起与发展,着重论述民族传统体育在未来学校体育中的地住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中西体育比较中共时性观念复扬的思想根源。体育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发展过程也呈现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性,中国传统体育尽管从整体上已落后于西方科学体育,但在重视人的道德升华和追求审美境界等方面也许将成为中西体育在未来艺术体育中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电影如何更好地配合高校体育教学这一观点出发,研究分析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与高校体育影视教学之间的联系,为中国体育电影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绍成 《体育科学》2002,22(4):19-2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阐述在高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作用及意义,结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莉军 《青海体育科技》2002,29(1):42-43,10
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以及未来学校体育与生涯体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一些传统的体育模式将越来越模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育人”的观念上目标一致,相互靠拢,呈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西方体育在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念上,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但在追求和平、公正,塑造理想人格,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着契合点,两种体育文化都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得出两种体育文化具有互补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体育有其自身发展轨迹与历史演进过程。自近代以来,中国体育逐渐融入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之中。在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互融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自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融入世界体育。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对体育改革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实是学增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在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体育如何与终身体育接轨。本文认为,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人们的体育思路。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对未来学校体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点燃了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热情。这是中国千年不遇的体育大事件,也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如何借鉴西方体育文化、完善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推动中国体育文化振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从体育全球化、体育产业、休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未来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交锋中,现代体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传播使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交融后的文化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文化的变化促使我国排球文化产生三次转变,从而使接受的二元化成为推动排球运动发展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重构面临自身包容性差,表现形式落后,缺乏现代文明因素;民众文化自觉性不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低,传承机制脆弱等困境。提出应当通过吸纳西方体育中先进文化因素,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改进表现形式;增强民众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将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民健身体系等对策来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一样,都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体育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传统体育文化。如果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它就极有可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探讨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传播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星华  黄彦军 《体育学刊》2003,10(4):134-137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境外媒介集团的介入,我国体育传播业在人才、技术与资金等方面获得支持,将打破传统的行业垄断局面,促进我国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但同时带来的对我国本土体育传播市场的分割,不利于我国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为此,我国体育和传媒界必须加快合作步伐,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并在人才与技术方面做好相应准备,以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需要两个方面辩证地提出了21世纪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将与中国武术保健体育文化融合,分析这两种不同文化融合的哲学原因和现实原因。指出了中国东方体育文化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强调要高擎武术文化大旗,开创奥运体育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理解的艺术 --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文化同源而流歧,原因在于世人实践这两种文化时,给予它们不同的理解,才突显迥异的风格。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和以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为核心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成为了中西体育文化理解的分歧,同时也决定了现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通过分析中西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差异,从多个层面揭示了两种理解方式上的一些实质性的差异,指出了两种文化都是人类对生活理解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采取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文化也必将成为在当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组成部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应致力于挖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性,建设当代体育文化,并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与渐进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表现为运动休闲的历史走向不同,西方的运动休闲活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曲线,而中国静态的运动休闲活动却是数千年一脉相承;从运动休闲的活动性质来看,中国人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则以动态为主;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中国人的传统运动休闲活动多是一些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而西方人则多是从事一些运动竞技项目和具有冒险性质的刺激性运动;在活动功用方面,中国传统的运动休闲文化重在向内发掘心灵世界,而西方则重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从健身方式来看,西方是通过定量化的身体运动来弥补其体力支出的不足,而中国的则是从整体着眼,将强心健身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因为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运动休闲项目的相互引进和运动休闲文化的融合交流也将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