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辩证分析立场,从历程、价值、问题角度切入审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旨在明晰其学科价值、澄清内在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演进主要体现为能力目标的单一指向、能力目标的拓展与相对固化、能力目标的调整与多元化3个阶段特质;(2)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价值主要包括彰显体育课程特性、反映能力教育诉求以及与学科核心素养互为呼应;(3)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内在问题主要呈现为概念表述模糊、理论定位漂移以及实践方案缺失;(4)新时代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优化,应注重规范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概念表述、明晰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关联向度、完善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探索知识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双重价值意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文化学解读、发展探索和深化拓展3个阶段,问题域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研究4个方面.未来研究将从文本描述走向理论解释、从学科闭守走向对话交流、从体系建构走向问题研究、从方法单一走向多元综合.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追述。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一直沿用了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造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建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认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针对性、整体性、时限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建议要以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程度为前提,依据特殊教育对象身心特征、体育能力以及康复发展水平,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设立适应性、矫正性和发展性3个维度的体育课程标准,分阶段、阶梯式地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一、背景(一)室内体育课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正在实施之中(以下简称"《体育课标》"),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反应也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即主体价值、知识价值、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进行探讨。从本体论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维度。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是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展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体系应与社会时代及教育共同演进,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正>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课程标准》实施5年多来,我国体育课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法规性纲领,也是见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及变革的历史线索。研究认为:经过从“形成与改造”到“调整与恢复”,再到“创新与深化”等阶段的嬗变,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呈现出以下演化特征:(1)课程理念从“社会本位”到“学科本位”,再到“学生本位”;(2)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劳动卫国”到“三基”,再到“三维目标、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从“技术化、统一性”到“基础化、灵活性”,再到“结构化、综合性”;(4)课程实施从“指令执行”到“灵活创生”,再到“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从“体质检测”到“能力评估”,再到“素养评价”。体育课程标准涵括以下时代价值:(1)课程标准内涵立意呈现出从“社会立场”到“学科立场”,再到“教育立场”的流变;(2)课程标准设计思维实现了从“确定性思维”到“灵活性思维”,再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3)课程标准内在逻辑表现出从“体质导向”到“内容主导”,再到“三位一体、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6,(3):63-68
依据互构论、哲学运思框架、价值学对体育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强化体育课进行了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层面的分析与研究。体育课被边缘化的境遇与体育行业、教育行业以及社会的失范具有强关联。体育行业存在体育自身内在的不可替代性理论建设薄弱、内在系统性差、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行业内部的共识性断裂等失范行为、教育行业存在理论建设薄弱,以及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失范。社会性失范表现为体育课专项立法薄弱、社会及其舆论对体育论域甚至教育角色、地位的错误认知。体育课的应然价值重建包括提高现有的学科、课程地位的应然性;强化体育课的非线性、体认化等规律进行学理性思考;构建以运动项目为体,优化体育课情境兴趣,促发学生体育高效习得行为发生的具体强化体育课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李鹏 《健与美》2023,(2):114-116
在《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题,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认为,提高运动能力素养需要在体育课中保证运动强度,设计大单元教学模块,充分利用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夯实基础运动技能;提高健康行为素养需要科技助力、科学教学,将体育练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体育品德素养需要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突破自我等要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分析法等分析体育课程从传统到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主要结论:文化价值维度全面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加人性化;重视体育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建议:转变理念,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将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加大体育课程的灵活性;降低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课程改革当中的影响力;继续与教育改革接轨,促使教育改革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术团体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高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变革措施,建构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等方面对体育课程进行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的相关文件精神,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断探索打造优质体育课的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文件进行解读,深入探讨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研究发现:体育课的边缘化发展、体育课程定位偏差、体育教师职业归属感不强、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偏离新时代要求等是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体育教师要从对自我认知的转变、课程认知的转变两个维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为优质体育课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建构了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学业质量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精神长相、行为习惯、认知倾向与价值追求等方面不断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重构:从传统的追求动作铸型、体能训练的体育价值向追求参与运动、  相似文献   

15.
陈强 《贵州体育科技》2003,(3):25-26,28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体育课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1~6年11)、体育与健康课(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推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做出调整,几年后面对在《课程标准》下培养起来的大学新生才能适应他们对体育课的需求。本文从当前体育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结合《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体现体育课程的价值,《体育课标》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重新制定了体育课程性质和全新的基本理念,还确立了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重要地位,为我们更好地实施《体育课标》指明了方向和途径。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一批全新的各种不同表述形式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维度和实践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课程整合是高校体育科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把握大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实质、切入维度、实践策略,对实现课程信息化和教学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从整合的内涵、实质出发,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切入维度:知识体系维度、信息技术维度、教育维度.大学体育教育是课程整合主体,整合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下整合型的体育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并提出一些实践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弹性学制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潞  谭志华 《体育科技》2004,25(2):60-64
通过对“弹性学分制”与“体育课选项制”的实质与内涵的探讨 ,阐述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发展意义及弹性学制下“体育课选项制”的管理框架 ;同时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竞技项目教材化”的教材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9.
张艳荣 《体育教学》2023,(S1):52-53
对于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的小学课程体系知识,还需要进行体育课的学习,接受素质教育,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强健的体魄。近几年来,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更加关注的情况下,小学体育课在小学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种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所以,小学校园体育活动需要与家庭体育相融合,通过亲子体育的形式助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本文对小学校园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的融合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运动学习是以学生(主体)对身体(客体)的直接操作来发展认识能力的,属于身体性认知,这与其他学科的概念性认知有相同点,但存在本质的特殊性。掌握运动学习特性,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性认知的发展,更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价值。运动技术是各种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课标》)依据课程内容特征,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设置了7个系列,包括: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