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慧 《新体育》2022,(4):91-93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来研究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的现状,通过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情况和现状的分析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身体素养,从而在学校体育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该现状研究对我国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身体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2)将身体素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相结合;(3)将身体素养的理念贯彻到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
体质教育思想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及课程改革具有助推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现实及未来3个角度切入审视体质教育思想,在梳理体质教育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相关质疑展开思辨与回应,并确认当代价值。研究认为:(1)体质教育思想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反思”到“话语重塑”再到“学科创建”的思维转变,该思想缘于体育家对体育教育本体价值的反思,其本质追求是分离体育与竞技概念及其探索体育之真义,此思想曾促成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遭受了争议与质疑。(2)体质教育思想的现存问题集中体现为目标维度单一与教学实践局限,认为其根源在于未能深刻领会该思想的单本质论逻辑立场与改善学生体质的现实诉求。(3)新时代背景下体质教育思想的价值体现为:体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理念的健康追求互为呼应、与体育学科素养的健身意识互为契合、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基于辩证分析立场,从历程、价值、问题角度切入审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旨在明晰其学科价值、澄清内在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演进主要体现为能力目标的单一指向、能力目标的拓展与相对固化、能力目标的调整与多元化3个阶段特质;(2)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价值主要包括彰显体育课程特性、反映能力教育诉求以及与学科核心素养互为呼应;(3)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内在问题主要呈现为概念表述模糊、理论定位漂移以及实践方案缺失;(4)新时代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优化,应注重规范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概念表述、明晰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关联向度、完善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郭平 《拳击与格斗》2020,(4):104-10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家教热视域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体育课程训练项目单一;(2)考核方式死板;(3)受制于体育中考。以上三点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分析得出结论:(1)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扼杀了体育的育人功能;(2)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也背离了体育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强调主动参与的精神。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中考体育项目;(2)增加体育课程平时考核项目。以期丰富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理论,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加拿大对体育素养的前沿研究现状,分析我国体育学科素养指向,以及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中对体育学科素养的价值域。提出:对两者之间表里关联度的认知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运动能力、情感教育态度及价值观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学理性逻辑认知,深度剖解学校体育的传统意识毒瘤,深度审视学校体育教育现象,以推进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一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趋向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面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各类教育也包括学校体育的主旋律。论述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和主要内容:手段论体育观向目的论体育观转移,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移,学科本位向健康主导转移,教师至上向学生主体转移和教学蓝本向课程标准转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育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此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全新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6年了,它给出了现阶段以及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评价无不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每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相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科能力至少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可能性“、“必要性“、“最适合发展“,以此为标准和判别尺度,对以往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归纳分析和分类比较.同时,从分析体育学科能力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体质、体育知识和技能)入手,阐明各内容与以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整合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一个新思路--培养体育学科能力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学生基础体质的培养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体育课程教学未能达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与教育方式陈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对高职体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优化体育教学方式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关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政策,以及20世纪末以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建设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未来改革创新的思路与框架.总体分析,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政策是以学生体质与健康为基点,从对体育课程性质、形式与内涵的规定,到以开放与规制、权利与义务理念为关键点,再到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政策范式的相对连续的一系列行政决定,呈现出因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迁而发生重大变化的特征.就事业改革发展而言,则表现为由行政推动向制度推进的演变.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关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政策的调整与转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建设进入积极探索阶段,其中最典型的是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和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构建.研究认为,体育是基于身体活动和运动能力的特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与社会文化现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制度的创新关键是以强化创新主体为核心重构体育课程教学制度框架,以强化体育教育科研为“抓手”降低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张力,以强化体育硬件建设为基础架设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平台,以强化体育软件开发为路径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制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总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后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来分析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设置中角色的转变,从可有可无,到考核,再到升学考试的日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经历了一个漫长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谢斯 《体育学刊》2020,(1):80-86
对英国学校体育合作项目的概况和运行机制进行叙述,以个案方式描述和分析6个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合作项目及共性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的6点启示:(1)整合校际校本体育资源,形成学校体育发展集群,联合开发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形成校际体育教育衔接;(2)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建立横向合作,建立复杂多维的学校体育发展支持系统;(3)积极宣传具备出众个人能力的体育模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感召力;(4)完善和明晰学校体育到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以“体育作业”为支点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5)对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促进体育教育平等化;(6)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健康第一”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断推进理论探索、实现体系优化的同时,仍存有值得深思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从演变过程、理论定位及实践导向的盲区及薄弱之处切入再度审视“健康第一”思想,旨在阐明理论局限与思维误区,并提出优化策略。认为:(1)“健康第一”思想经历了由一般性观念到官方指令(指示)再到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其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凸显,主要基于体育与健康内在关系及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参照,为学校体育“健康第一”得以确立的重要依据;(2)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构架尚不完善,仍存在概念定位杂乱、论域归属混淆及目标指向不清问题;(3)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的实施困局表现为学校体育本质偏离、健康目标价值遮蔽以及实践策略难以聚焦3个层面。应在未来发展中致力于厘正“健康第一”的概念内涵、关系及表述形式并推进“健康第一”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2020,(1):87-88
“专题讨论”栏目选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难点与分析,本年度讨论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指标及其实施方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1、附录2〕为参考,探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如何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问题。理论研究者可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应的建议;基层研究者则可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或以“案例与分析”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2002,(6):17-18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38个实验区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大、速度快、难度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转变。重庆北碚区是国家首批实验区,我校又被列为重点体育实验校,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老师,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入到这场体育改革潮流中,拟定了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寻找课改的切入点,在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一、开发体育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体育教育现状要…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认为,应该从发展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学习理解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体育新课标对课程性质和特性做出了更为完善的表述;课程理念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实际;课程目标更加贴近课程的特性与基本功能;课程学习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新版义教课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要素,这些要素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即课程目标设置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以考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体育差生”的概念我认为“体育差生”应分五类:(1)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2)身体素质好,体质好,但接受能力差;(3)身体素质好,体质好,但课堂表现不积极;(4)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表现积极但心理素质差,测试分数低;(5)不喜欢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二、“体育差生”产生的原因1.先天性遗传。如身体过于矮小、肥胖等,产生自卑、自弃的想法。2.思想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本身素质差,再努力也比不上身体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呈现出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多元并存的局面,这4种指导思想各有着力点: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改革背景、以生为本是价值导向、终身体育是最终目的、健康第一是工作方针,但对于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在理论分析和历史考证基础上,认为体质教育思想对改善学生体质是有的放矢的。然而,体质教育思想也需与时俱进、取长补短。最后,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想出发构建一个整体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